县域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公交设施布局关联性研究—以浙江长兴为例文献综述

 2022-10-19 11:1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公交设施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其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在本项目中,为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社会实际与代表性,将着重研究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情况。公交设施布局是指公共交通设施(如地铁站、公交车站等)在城市中的布局与分布。两者布局方面的关联性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等等实际问题。

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空间分布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特别是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都深刻的影响着城市中不同属性的人口在不同时段的访问设施的频次,我们可以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确定服务半径,进而观察对附近居民的服务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存在较为便捷的交通,会有更多超过设施服务半径的居民访问服务设施,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公交设施的布局就十分重要了。

随着交通网络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在选择公共服务设施过程中不再以时间成本作为唯一标准,使得居民在能够承受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有多个设施作为选择。同时,居民越来越多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的出行方式,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选择公共交通,而是为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保护,主动选择公共交通这种出行方式。因此在这种前提下,讨论公共服务设施与公交设施的布局的关联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公交设施的布局将影响人们的出行选择,同时也是评判一个城市的社会资源公平性与城市交通效率的重要指标。

对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可以看到国外研究主题历经了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空间布局的公平性和可达性、布局的社会分异及其形成机制等的演变;研究视角从单纯的计量地理发展到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构建模型发展到与 GIS 结合等多种方法集成等。而国内研究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过于单一,方法多借鉴国外,缺乏创新,主题较为局限。目前对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公平性国内研究较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道路秩序混乱等“城市病”更多的是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和居民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而产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因此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布局配置效率,研究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分布均衡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布局主要指区域内的生产力布局或经济布局,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镇布局。在特定空间下对其规划内容加以实和具体实现则是空间布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其过程不单指各系统内部的协调统一,而更强调各系统之间的配合组织。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社会性服务业的依托载体,公交设施是城市的发展运作脉络。只有将二者综合考虑,才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民目的,才能使公共交通前景更加开阔。

(二)布局关联性研究

目前在讨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交设施的布局关联性时,常常用可达性这一指标对关联性进行量化,可达性是指居民克服距离和旅行时间等阻力到达一个服务设施或活动场所的愿望和能力的定量表达,是衡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以及可达性的定量分析已经成为国内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可达性最早由Hansen提出,作为评价公共服务设施公平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达性能够直观地反映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均衡性特征。21世纪以来,国内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包括医院、学校、公园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国内在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当前在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研究中,多数研究多以最短距离法作为可达性的度量方法,该方法假设居民始终选择最邻近公共服务设施,忽略了交通网络的改善和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加对居民选择服务设施所带来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另外,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衡量指标中鲜有考虑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