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导向下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22 21:00:48

轨道交通导向下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日益增长的汽车出行需求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道路事故和全球变暖,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带来的空间结构增加了居民出行的距离,进而导致了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性的增加,更加剧了汽车交通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出行环境。于是城市开始以大容量、低碳环保、行驶速度快、准点率高的轨道交通为主导,将建设轨道交通视为市重点工程,进入“十三五”以来,2016到2018年的累计新增运营线路里程长度达2148.7公里,有35个城市建成投入了轨道交通。建成环境是指人们对自然条件做出的人为设计改造后的人为环境,主要包括密度、混合度、设计、可达性、站点距离,而这些因素形成的建成环境将对居民出行的选择有着重大关联,居民交通出行的选择也反过来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本从轨道交通可达性和建成环境共同作用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居住地和工作地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及职住地公共交通可达性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为TOD发展模式下土地利用开发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轨道交通导向下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交通设施水平等等。武超群[27]以城市交通供需结构为切入点,协调轨道交通网络特性、交通特性和城市发展协调等对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对居民出行结构的影响,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度的计算模型,用以度量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发展水平,建立了服务客流覆盖率估算模型、城市可达性增长率估算模型和交通供需调节能力估算模型,用成熟度指标的实际值和成熟值的比值,表示轨道交通网络达到成熟状态的程度。构建了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演化博弈模型,用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成熟度对居民出行结构的影响。应用博弈论理论,建立了城市居民出行结构进化博弈模型。城市居民作为一个群体,出行的过程是通过总结经验和不断调整策略,逐渐逼近纳什均衡,即稳定的出行结构的过程;城市居民出行结构进化博弈模型能够模拟环境变化时居民出行结构的演绎过程。
李博文[29]结合哈尔滨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选取容积率、土地利用混合度、道路网密度、距离区中心距离以及公交线路条数来表征建成环境“5D”要素,通过实地调研、大数据抓取结合哈尔滨市现状CAD文件,将建成环境表征要素进行量化,得到哈尔滨市建成环境指标。选取多项Logit模型分析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在构建模型时,将个人与家庭因素纳入了变量之中,在控制个人与家庭变量的基础上有效分析了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以建筑密度、用地混合度、城市设计、可达性、站点距离等等来衡量建成环境要素。对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与居民出行方式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各要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程度,并从引导居民绿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哈尔滨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的优化策略。学者林堉楠、徐媛、杨家[2]文运用 Python,ArcGIS,SPSS,Geoda等软件,挖掘深圳市ofo单车大数据,在计算各轨道交通车站骑行接驳范围的基础上,研究接驳轨道交通车站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有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交通网络-交通站点-个体出行”的自上而下分析视角,系统的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及出行特征和研究了建成环境对网络客流、站点客流和接驳出行的影响;深入揭示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交通接入和接出过程中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出行调查数据,以被动式出行方式为参考项,建立了摆脱了IIA假设约束并且能够有效捕捉解释变量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的随机参数logistic模型,分别对城市轨道交通接入过程和接出过程中接驳方式的选择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个体家庭属性、出行属性、主观建成环境感知属性和客观建成环境属性对接驳方式选择的影响;以步行和自行车两种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接驳方式的出行距离为因变量,建立了能有效捕捉解释变量未被观测到的异质性的随机参数负二项模型,分别分析了个体家庭属性、出行属性、主观建成环境感知属性和客观建成环境对步行接驳距离和自行车接驳距离的影响作用。学者李雪,洪再生[7]对建成环境对步行可达性进行了研究,表示影响地铁站点可达性的建成环境因素有六个,分别是地块的用地类型、土地利用混合都度、路线长度、道路宽度、配套设施和道路环境。提高地块的土地利用混合度来优化用地类型,吸引人气,增加地铁站周边活力,促进配套设施和道路环境的完善和改造。加强地块间的连接性,增加步行友好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学者在与论文相关的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提出的居民用户共享、大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等。但是一些成果的建成环境的特征及类型较少,研究样本量也相对偏少,在站区接驳问题的研究中只考虑了站区内部微观层面的市区内部接驳换乘方案,未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在宏观层面上与城市对外交通,例如机场、火车
站的的接驳换乘。在站区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中缺失了地价、房价因素的考虑。在土地利用类型与环境感知问卷相关性分析方面,缺乏定量分析的方法与手段。

由于调研的样本有限,不能够完全反映所有地铁站的情况,并且建成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涉及到的问题方方面面,每条线路每个站点的情况都不一样,并且数据的收集受限,无法全面客观的揭示背后的规律。所以有关调查研究只是对建成环境对地铁站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做了初步探讨,具体的影响机制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结论。未来将结合史多的调研分析方法,对建成环境对地铁站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做深层次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