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位数据的大学生出行路径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22 08:03

一 前言

随着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校园面积的不断拓展与高校商住功能的逐渐完善,与之配套的校内交通出行方式也不断丰富,将广大的大学校园各功能区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解决学生们衣食住行的场所,高校学生的活动范围与活动目的变得多元化,因此高校学生选择校内出行方式的演变趋势受到了多方关注。然而不同高校校园面积,建筑分布以及道路情况都有所不同,这也造成了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偏好不同,加之学生自身的经济水平和时间观念等学生个人因素对校内出行方式的影响较弱,对校内出行路径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的是高校交通政策和校区面积。其中,高校交通政策对校内出行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是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结合目前疫情形势下封闭式校园管理,旨在分析调查出学生出行路径数据,以期获得更加完备的交通政策。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出行路径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关联性强的决策行为过程,不同的出行方式差异较大。黄玥,干宏程[1]在研究自行车出行路径决策行为研究中指出虽然不同实证对象结论有所差别,但都表明出行距离、非机动车道类型、隔离设施和景观环境等因素普遍有显著影响。根据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间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对不同类型的交通信息偏好不同,因此有了不同的路径选择行为。杜玲丽组[2]在考虑出行者偏好和经验的情况下又充分考虑了出行感知成本中的行程时间对出行者偏好形成的影响。刘诗序[3]在研究大学生共享单车出行行为研究时确定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其中直接影响因素有出行距离和是否拥有私人交通工具,间接影响因素有年级、每个月的生活费、共享单车使用意愿和出行偏好。Li等人[4]分析了北京市出租车司机基于成本的路线选择规则下的路线选择:追求最短时间或距离、避免超车信号交叉、左转/右转。柯四平[5]大量利用出租车GPS数据进行了大量的轨迹研究,利用轨迹中存在的规律进行了路径搜索因素和路径集生成约束条件的确定,在二者的确定中充分考虑道路等级选择、交叉口选择、通行时间、节点数量及路径数量,使得路径集生成算法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可靠性。Yamamoto等人[6]提出不同距离的行程误差项的异方差性也很显著,实证研究发现,路径选择与年龄、行人属性及类别、星期几有关,这些不同影响可能表明需要针对特定行人类别和星期几制定更合适的政策。

2.2路径选择行为模型:

基于理论假设的路径选择模型具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传统研究中认为出行者会选用最短或最快的路径,随着研究者们工作的不断深入,获得了一系列路径选择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成果。研究者们借助各种理论对路径选择行为进行研究,进而通过相关模型和算法对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进行建模并求解,预测出行者可能选择某条或者某几条路径,为交通分配、网络均衡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提供服务。

期望效用理论是最早用于研究路径选择行为的行为理论之一,前景理论、后悔理论等行为理论逐步被引入交通问题的研究中。谭礼平[7]指出前景理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景中,而期望效用理论也没有被舍弃,这两个理论适用的条件有所不同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当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决策时,前景理论能更好的描述人们的决策行为,而当人们对决策的信息和决策环境等掌握得比较多的时候,期望效用理论能更好的描述人们的决策行为。徐媛[8]分析了后悔心理影响下的个体出行行为,建立了考虑心理距离的随机后悔最小化模型,构建了基于后悔理论的多用户随机用户均衡模型,构建了基于后悔理论的多目标随机用户均衡模型。后悔理论与前景理论相比,其模型相对简单,具有应用上的便捷性。刘凯组[9]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从城市交通出行者的个体属性和交通信息类型的偏好角度出发,对其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刘诗序[10]组得出随着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市场占有率增大,路网平均行程时间趋于用户均衡,新增路径保持选择的次数呈现增长趋势,且被试对新增路径的选择性偏好增强,Braess悖论的效果也更明显。当先进出行者信息系统市场占有率为0时,最佳模型为普通Logit模型;当ATIS市场占有率增大甚至达到100%时,最佳模型均为随机效应Logit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