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激酶调控小鼠结肠炎肠道菌群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5-09 03:05

文献综述

1.结肠炎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即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遗传、免疫学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终身慢性病症[1]。

目前,IB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且没有明确的疗法可用于该炎性病症。

近年来,关于IBD的研究已迅速发展为对宿主免疫应答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研究,IBD患者表现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异常、致病细菌数量增加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下降、宿主免疫失调等症状[2]。

流行病学证据和几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异常(即生态失调)可能会触发肠道疾病发作,是IBD炎症的病程迁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角色[3];从动物模型分析微生物群与炎性肠病表明,改变免疫应答的微生物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4-6]。

同时,微生物群的某些组分对帮助维持粘膜体内平衡和调节机制正常发育可能是至关重要的[7]。

随着对IBD致病机制认识的日益加深,各种微生物定向疗法包括粪微生物移植、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等进入了各种临床试验。

2 肠道菌群2.1生理状态下的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其数量约为人体组织细胞的10倍[8],主要营养来源为宿主的饮食碳水化合物及肠腔中脱落的上皮细胞,代谢广泛,发挥稳定宿主肠道微生态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包括细菌、原生生物、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占比最高(gt;99%),具有营养代谢、免疫和保护功能,故通常用肠道菌群(Gut Mircrobiota,GM)代指肠道微生物群。

肠道微生物群主要由4个细菌分支组成:类杆菌门、硬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此外还有疣微球菌门、梭杆菌门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