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维地洛缓释微丸口服吸收机理及脉冲制剂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12 18:55:15

一.立题依据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随着时辰药理学和时间治疗学的深入发展,人们正在尝试开发各种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以便对符合时间节律性的疾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脉冲释药系统[1]即是一种依据人体生理节律变化和时辰药理学的原理设计的新型释药系统,与其它传统的释药系统相比较,脉冲释药系统可以达到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减少日给药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等目的。

Schellekens [2] 在对表面溶蚀型层状药物脉冲系统的研究中,在pH 敏感聚合物Eudragit S中加入崩解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包衣材料,很好的改善了脉冲释药的效果。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pH 敏感聚合物在pH 达到阈值时开始溶蚀并释放药物,水分很快和崩解剂接触,崩解剂立刻膨胀从而加速衣层破裂;第二,崩解剂粒子的存在本身也会为水分的渗透提供通道。

Philip[3] 等在对渗透压控制型脉冲系统的研究中,用相转变法制备出半渗透性不对称膜,可代替传统的包衣。这种半透膜的优点一方面在于可制备成胶囊壳,不需激光打孔或压制片芯,简化了制备工艺;另一方面是其通透性好,使低渗透和水溶性差的药物也能很好地释放。

一般认为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其机制主要有: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改善药物的溶出度;在胃肠道的轻微蠕动下,可以自发形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的细小乳滴,增加了药物在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渗透性[4];微乳中的乳化剂能抑制P一糖蛋白对药物的外排作用,增加了药物的吸收。

沈海蓉[5] 等研究发现SMEDDS进入胃肠道后会形成微小乳滴、游离药物和混合胶束,这些微粒的存在大大增加了药物和胃肠道的接触面积,可通过转运蛋白、被动扩散、细胞旁路等方式增加药物吸收。

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有多种:离体、在体、体内试验等。在体肠吸收没有损坏研究部位的淋巴和血液循环系统,因此试验结果的可靠度明显优于离体实验。在体单向肠灌流以较低流速、较小肠黏膜损伤等特点,近来成为药物肠吸收的主要研究模型。

Sheng-Feng Hung[6]等在研究药物口服吸收机理的大鼠单向肠灌流实验中,比较了重量法和酚红法的差异,结果表明重量法大大降低了检测的工作量,只需检测药物浓度,由于检测中不存在“标示物”的紫外吸收干扰,一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即可测定药物浓度。

卡维地洛( Carvedilol )[7]是一种非选择性 beta; 受体阻滞剂,降压迅速,可长时间维持降压作用。本课题以卡维地洛为模型药物,为增加药物溶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建立了合适的体外分析方法,进行卡维地洛双脉冲微丸的处方筛选,对释放度度、稳定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采用自微乳技术实现对药物的增溶,评价自微乳效率。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阐释卡维地洛包合物的口服吸收机制,为合理的处方设计及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创新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