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感应agr系统对丙丁梭菌生理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1-12-31 07:12

全文总字数:3794字

文献综述

群体感应agr系统对丙丁梭菌生理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摘要:文章主要是讨论的是对agr系统四个失活基因的菌株加上原始菌株进行生物膜、生理、芽孢形成、鞭毛运动、ABE发酵等一系列表征的对比。

涉及活化原始菌 4株突变菌;ABE发酵实验;鞭毛运动实验;芽孢形成实验和生物膜形成实验,旨在探讨群体感应agr系统对丙丁梭菌的多方面影响。

关键词:群体感应agr系统丙丁梭菌 突变菌株引言20 世纪 70 年代, 研究海洋细菌费氏弧菌(Vibrio f isch- eri)和哈氏弧菌(夏威夷弧菌;V .harvey i)生物发光现象发 现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参与调控细菌的多种生活习性以 及各种生理过程, 如生物发光、质粒的接合转移、生物膜与孢 子形成、细胞分化、运动性、胞外多糖形成等, 尤其致病菌的 毒力因子的诱导、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共生、抗菌药物与细菌 素合成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细菌生理特性相关。

因此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对人类而言是极其有必要的。

1.群体感应agr系统简介 细菌分泌一种或者几种小分子量的化学信号分子促进 细菌个体间相互交流, 协调群体行为, 该现象称为群体感应 (quorum sensing , QS)。

细菌利用信号分子感知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他细菌的细胞群体密度的变化, 并且信号分子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群体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 信号分子将启动菌体中特定基因的表达, 改变和协调细胞之间的行为, 呈现某种生理特性, 从而实现单个细菌无法完成的某些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

在革兰阳性细菌中,QS通常由加工过的寡肽自诱导剂的产生来调节细菌活动和种群行为,利用修饰的寡肽作为群体感应的自诱导分子,二元信号系统的跨膜感受器组氨酸激酶作为受体,自诱导剂-受体复合物激活了编码自诱导合成酶的基因表达,使细菌进入群体感应模式,自诱导剂浓度随之增加,最终通过磷酸化级联反应介导信号转导。

通常,细菌会将几种群体感应自诱导剂中编码的信息整合到基因表达的控制中,从而实现种内、属内和物种间的交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