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减负难”背景下的校外培训问题探究――基于南京市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文献综述

 2021-10-18 22:18:5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近些年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迅猛,但其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间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减负工作越减越负。因此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同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上的讲话把减负问题带到了大众的视线中。此前,由于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较弱,校外培训机构长期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状态。长期的自由发展,催生出了一批实力强劲、体量庞大的知名培训机构;但同时,行业内部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畸形,作为盈利性机构,校外培训机构越来越急于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面对这样的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急需进行内部结构改革,各外部力量也需充分发挥其作用,探究培训机构未来如何实现良性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问题及校内校外培训概况的历史沿革

(一) 我国中小学减负的历史问题

减负,作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简称,已成为教育政策领域的一个热词。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为解决学业负担这个特殊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努力。

1955年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开始,到1964年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春节谈话和对北京铁路二中校长来信的批示,减负即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至今,在这两个时期,减负两度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其基本主因十分相似,而其他影响因素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时至今日,这个话题依然热度不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其他事业一样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小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升学压力。升学压力传导到中小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形成了过重的学业负担。党和国家注意到了这个教育问题,一再出台纠偏措施。后来,这类教育纠偏逐步升级成为政治纠偏,学业负担从一个教育问题走向政治问题,并最终成为推动所谓教育革命。

(二) 国内校外培训发展

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上世纪80-90年代,青少年宫之类专门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类校外活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