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互联网影子银行风险传染与治理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24 15:51:52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1 选题的目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实现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影子银行为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了创新性连接通道,在融资便利、投资多样化上提供了全新途径。

但由于自身发展不足、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监管治理机制不到位等原因,互联网影子银行会导致一系列包括各类市场主体在内的多种风险互相传染。

本文从区域性角度出发,聚焦互联网影子银行,深入分析区域性互联网影子银行风险传染的方式与路径,建立风险传染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治理现有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并提出未来可能风险的防范手段,让互联网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更具方向性。

1.2 选题的意义1.2.1 理论意义我国影子银行的起步相对较晚,且拥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有属性,而互联网金融与影子银行的结合仍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国内对两者也以分别研究为主,对于两者结合的研究较少。

本文将融合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的特征,解释互联网影子银行新概念,并基于区域性角度,通过构建风险传染模型,创新研究区域性互联网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染机制,并提出风险治理与风险防范的措施,丰富区域性互联网影子银行风险传染与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

1.2.2 实践意义(1)为互联网影子银行的区域性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互联网影子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互联网影子银行的特点做出剖析,对风险治理机制提出可行措施,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2)有利于互联网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治理体系的建设。

我国在互联网影子银行的监管方面尚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机制,对风险的控制仍处于薄弱状态,某一主体的一项风险极易通过传导感染至其他参与主体。

通过研究互联网影子银行下各市场参与主体风险传染路径,提出加快合理监管、适度放宽的风险治理机制建议,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影子银行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