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微演艺产品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6 11: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本文将选取近五年来对旅游演艺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在知网CNKI与万方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与筛选,并主要关注旅游演艺发展方面的研究。首先以“旅游演艺、实景演出”为关键词,并设定5年的检索年限,在知网中共检索出461条结果,在万方数据库中共筛选出471篇文章。从文献的时间分布和文献研究数量上来看,近五年来学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并在2017年和2019年达到高峰,分别是95篇和155篇文章,但是其中并未有对景区微演艺产品进行单独研究的文章;从文献所涉及的学科来看,主要是经济与文化旅游等学科。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发展、产品开发”等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并剔除报纸报道、时事评论、与主题不相关或者关联度较低的文章,在旅游演艺发展方面共得到220篇文章。再经过依次阅读文献摘要和关键词之后,以作者、题目、发表时间、期刊、关键词和摘要等为主要指标,用Excel重建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文章加以阅读并进行总结分析。

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外学界对旅游演艺均有不少关注与研究,从国外看,国外对旅游演艺相关内容的关注和探讨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有涉及,从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来看,国外更多的是将旅游演艺当作一种文化旅游产品,研究其真实性(Dean Mac Cannell 2008)、对旅游目的地及传统文化的影响(Brent W. Ritchiea 2019)[3 10]从国内来看,学者们对旅游演艺的关注逐渐增多,并不断从不同视角对旅游演艺进行解读研究,相较于国外,近年来国内学界更多的是对旅游演艺的未来发展进行研究,试图从营销、市场、产品开发等多角度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建设性的研究意见。而旅游微演艺作为旅游演艺的一种新形势,近年来在多地景区的实践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大量游客的关注,但学界对其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旅游演艺的优异成果基础下,并结合相应的研究手段,来对景区微演艺的概念、特征等方面做一个界定,并寻求旅游微演艺更好的发展方式。

国内对旅游演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期(1996-2007)、蓬勃发展期(2007-2013)、稳定发展时期(2014-2020)三个阶段(王国权等2019)[17],在不同的阶段学者们的研究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在萌芽发展期,由于旅游演艺个例较少,多在局部地区发展,学者对其关注点多在于对基本概念的界定、旅游演艺的特点及真实性问题,如田美蓉,保继刚等(2005)以西双版纳歌舞为例探讨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评判[1];在蓬勃发展阶段,山水实景演出成为研究热点,学界开始探讨旅游演艺对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旅游演艺产品的发展,如韦复生(2007)以桂林的山水实景演出为例,探讨其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交互关系[2] 。同时不同学科和领域也开始关注到旅游演艺;在稳定发展时期,大型旅游演艺的不足已经暴露出来,学界更多的开始关注旅游演艺的创新、满意度、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演艺的管理营销及发展。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主要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文献进行一个梳理,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并思考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景区微演艺应如何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五年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三方面:对旅游演艺的深入研究,对当下大型旅游演艺弊病的思考,以及从多视角探寻旅游演艺创新发展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演艺的蓬勃发展,学界对旅游演艺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在真实性、利益相关者的感知与相互影响等方面,而是更加深入的研究旅游演艺再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未来的时空布局发展路径、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如黄炜(2012)构建出旅游演艺业态创新驱动的十大因子,并分析在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旅游演艺发展[4];李广宏(2019)以桂林为例,从文化资源、品牌扩散、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来构建旅游演艺产业的内生动力机制[12];罗栋,程承坪(2015)则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过程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并指明在不同阶段的创新主体以及应做出的努力[5]。虽然他们寻找到旅游演艺发展的内生动力,试图从多因素互动、多方协同努力来实现旅游演艺的创新发展,但是仍将目光放在如何增加大型演艺的活力上,而忽视了微演艺等新形式演艺产品的作用。还有学者则从时空角度来探索旅游演艺未来的发展路径,如毕剑(2016)设定旅游演艺适宜性评价指标,从全国筛选56个样本城市,从区域空间、等级空间、产业空间、依托空间、类别空间五个方面提出旅游演艺空间布局优化路径[7]。余玲等(2019)则对全国283个实景演艺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时空扩散规律,并指出当下的旅游演艺存在局部竞争,需要开拓新的客源市场等问题[11]。同样他们只在探讨未来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应如何合理布局,而没有考虑到微演艺产品的时空分布应如何设置。

同时随着大型旅游演艺在各地的迅速复制与开发,其弊病也显现出来,被学界所认识到,例如林凤、陶景杜(2015)指出不少大型演艺项目与门票捆绑使游客反感,对演职人员管理苛刻待遇差使得演艺质量下降,以及低估大众审美趣味,空洞的剧情加声光电特效难以引起游客兴趣[6];战冬梅(2019)指出打造经久不衰的旅游演艺品牌要深入把握游客旅游需求,展现出旅游目的地特色的文化内涵,简单的复制和炫技会使其成为鸡肋[16];潘天(2017)指出当下不少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具有创作团队单一、舞台美术雷同、缺乏与其它产业交互以及跟风盲目投资的弊病[8]。针对大型旅游演艺的弊病,景区微演艺产品反而应运而生,既避免了以上的缺陷,又增强了景区的活力。

为解决大型演艺的种种问题,促进旅游演艺进一步发展,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做出对旅游演艺创新发展的思考,如李广宏(2018)通过构建对《印象刘三姐》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得到游客主要对演艺形象、门票价格、整体服务不满,并在这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15]。尽管从游客满意度角度可以针对性的改变一些不足,但是大型演艺的高投入和运营成本决定了其很难在票价等方面做到尽善尽美。李姝,李茂华(2019)则从媒介文化视域下探讨旅游演艺,并认为旅游演艺产品的创作、开发、管理模式都有待更新,需要融入地方特色,打造沉浸式表演[13]。大型演艺的复制发展使其往往缺少地方文化的独特性要素,相比之下,景区自我发展的微演艺产品根据本地文化进行剧情改编或演绎,反而能更好地从媒介文化角度做好传播发展。张立波,吕明圆(2018)则从消费升级背景下考虑旅游演艺的创新发展,认为盲目投资、创新缺位、重复性竞争和马太效应严重等问题阻碍了旅游演艺的发展,旅游演艺需要顺应消费升级的变化,从产品开发和产业运作两个层面来寻找合适的创新路径[14]。大型旅游演艺因为高投入,使得其必须要进行客源竞争以收回成本,相较之下,景区微演艺产品,则通过低投入、高创新、差异化等特点可以很好的成为景区的吸引点,并避免恶性竞争。蒲钰希(2019)则借鉴RMP理论,从资源、市场以及产品三个角度,以湘西地区旅游演艺产业为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如游客转化率低、同行业恶性竞争、整体人才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细节欠缺等,并提出创新营销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严格规范市场、产业链多元创新等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民族旅游演艺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18]。还有学者从运营、营销等角度思考旅游演艺的发展,如王燕,范永娟(2017)基于营销视角论述中国旅游演艺市场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9]。旅游演艺的合理运营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景区微演艺的开发中可以进行借鉴。

总结来看,学界对旅游演艺的研究目前主要在于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解决其展现出的各种弊病,寻求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在这一方面,尽管景区微演艺产品已经显出其优势,但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景区微演艺产品的发展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