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24 11:04

文献综述

1.1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1.1.1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Willis(2000)指出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计划和政策方针,改正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错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为公司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支持。Spira,LauraF(2003)则重新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他将内控与风险管理相结合,通过论述内部审计的理论,提出将其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联系起来,紧密结合,互相影响,最终促进公司的完善治理。英国财务报告理事会(FRC)(2005)认为构成要素对内部控制的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认为只有做好工作,并使他们互相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完善。

朱彩姥,张代宝(2007)认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完善有效的体系,它由很多具有一定关系、相辅相成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按照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方式组成,构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能随着周围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同时,内部控制有效性能够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经营的内在精神支柱,也对提高企业的效益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杨洁(2011)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理论与PDCA循环理论相结合,并参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可行性。

1.1.2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首先,以内部控制缺陷为评价依据 。SOX 法案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要按期提交报告,按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及时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强制规定企业应让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提供鉴证报告。李享(2009)指出,内部控制的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存在疏漏,意味着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公司治理问题。因此,这一制度的出台,就有许多学者以企业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作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依据。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是 Ashbaugh,Collins amp; Kinney 和Doyle,Ge amp; Mc Vay,他们根据 SOX 法案 302 和 404 条款,提供了最早的关于影响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种类,Leone(2007)总结了前两个团队等人的研究成果,并列出了可能会带来内部控制缺陷的风险指标,为今后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奠定了基础。

其次,以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为评价依据。有的学者以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为评价依据,形成了以过程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在国外,以 Botosan 和 Moerland 为代表,Botosan(1997)是比较早的使用第一款建立信息披露指数来相对完整的定量分析。他通过研究122 家制造业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构建了公司信息披露指数。在此之后,以该指数为基础,Moerland(2007)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在我国,部分学者以企业是否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为评价依据,如肖华、张国清(2013)认为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出具了无保留内部控制审计意见,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企业拥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有学者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来考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如陈汉文(2010)以企业的内控五要素为一级指标,下设二级评价指标 24 个,三级评价指标 43 个,四级评价指标 144 个,最终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指数。

最后,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评价依据。虽然国际上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论述不尽相同,但都与 COSO 的定义类似,随着理论不断的进步,尤其是风险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内部控制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是否达到了它本身所要求的目标。在国外,Gordon et al ( 2009)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从该框架的四个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指数,该指数是国际上较早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计量的。在中国,张颖,郑洪涛(2010)以内部控制为基础所要求的四个目标,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建立。张先治、戴文涛(2011)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理论框架和评价模型,将企业、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同时纳入到该框架体系内,从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但其未对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具体计算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