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费用相关性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18 02:11

文 献 综 述

审计费用是审计服务双方就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达成的一致价格。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手段,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公司运营,降低公司风险。对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费用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丰富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影响作用的相关理论,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决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资本市场监管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目前,对于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费用的相关性,众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1 内部控制质量量化的研究综述

1.1国外内部控制质量量化的研究

早期,国外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量化研究主要着眼于建立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模型,例如Srivastava(1983)建立的内控程序及方法有效性评估模型,是以“控制程序被执行的概率、对输入的正确信息进行正确决策的概率,和对输入的错误信息进行正确决策的概率”这三个项目为标准。后期,内控理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在实务中对理论不断应用,内容分析法成为内控质量量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如 Krishnan(2005)在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相关性时,将企业是否存在重大内控缺陷作为量化标准,依情况进行0-2的赋分;而Hamersley(2008)则在研究内控缺陷的市场反应时,开发了五分制的内控缺陷可审核性量表,用以衡量企业内控质量。El-Mahdy (2014)在研究美国二级贷款市场的内部控制质量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联时,主要采用0-1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赋分。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学者主要采用赋分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相关指标进行量化。

1.2国内内部控制质量量化的研究

国内对于内控质量的量化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充分借鉴国外的基础,也得到相当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于:

(1)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周春喜(2002)结合了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采用内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两级指标确定权重,从而评价内控的整体质量;骆良彬(2008)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加入专家意见确定企业内控整体框架下的三级细分指标的权重及隶属度,从而实现内控质量评价指标的模糊定量;陈汉文(2011)则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变异系数法,形成了四级指标来对内控体系进行权重确定;方国志(2015)结合内控“四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央行的内部控制质量。

(2)数理统计,王立勇(2004)运用敏感性分析判断程序,对以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起的内控评价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影响度检验;别凌(2008)则建立了以内控了解度、内控健全性测试评价、内控符合性测试评价及内控综合评价为核心的离差最大化评价模型;魏汉泽(2012)利用了企业的横向部门安排、项目流程和纵向的行政级别建立三维立体框架并结合矩阵和向量构建数学模型,量化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3)内部控制指数,林钟高(2007)依据重要性将内部控制五要素分为了三个层次,并分别赋值 5、3、2,构建出衡量我国上市企业内控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贾旭(2009)从风险管理八要素角度出发设计的指数模型主要用于检验企业内控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内在关系;赵立新(2009)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指引作为指标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已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框架体系,最后确定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戴文涛(2013)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以后,构造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形成内部控制指数,并将形成的内部控制指数分级,再结合内控五要素进行评价;戴经斌(2014)采用事件分析法分析2012年深交所A股主板市场公司的“迪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发现其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并且该指数目前已经连续发布六年,并于2016年在北京召开中国.迪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发布会,受到监管机关、学术界以及上市公司高管的高度关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