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22-04-14 09:04

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比我国学者开始的早,1956年,美美国潘尼苏拉报纸公司第一次推出员工持股计划,为后来的股权激励机制奠定了基础。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激励对象、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1激励对象研究

Murphy(1998)[1]通过对1992年到1995年间几百个公司的CEO薪酬业绩敏感度进行研究,发现公用类公司存在较低的敏感度,而其他行业的公司拥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授予管理层的股票期权在不断增加,使得管理层的人对公司盈余、业绩更加敏感,从而发现应以管理层为股权激励的主要对象能更好的提高企业绩效,而不应集中大部分注意在普通员工身上。

1.2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较早,一部分认为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呈相关关系。McConnell和Servaes(1990)[2]通过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与管理者持股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临界持股比例大约在40%-50%。Smith(1997)[3]通过研究发现公司价值会随着管理层持股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会随着管理层持股数量的减少而相应减少。

1.3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Cheng和Warfield(2005)[4]通过计量权益激励的股份数与外部总流通股数的比率,对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实施股票期权的比重越大,盈余现象越严重,即具有高股权激励的管理者更可能报告出的盈余符合或者略高于分析师的预测数,这表明股权激励使管理层对未来的股价更为敏感,最终导致只关心企业的盈余管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