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哈佛框架下李宁公司财务分析文献综述

 2022-02-20 07:02

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1919年,Pierre Sdu Pont和Donaldson Brown首先提出了杜邦分析法并在杜邦公司成功运用,故称之为杜邦系统(Du-Pont System)。杜邦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其逐层分解为几个指标,各项指标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评价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

1992年,哈佛大学Robert. S. K. Palna和Dvadi. P. Norton两位教授共同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它结合了静态财务指标和动态非财务指标,有效地克服了仅以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的不足。通过对企业多方面地分析,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状况。

1999年,Clyde P. Stickney认为: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根据企业的会计资料分析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第二步是通过对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分析评估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第三步是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最后根据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

2004年,美国哈佛大大学佩普(K. G. Palepu)、希利(P. M. Healy)和伯纳德(V. L. Bernard)共同提出了“哈佛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经营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个部分。

2.国内文献综述

2006年,李心合和郝蕾认为原本的财务分析框架在企业的一些挑战中表现出了不适应性,要通过转换视角扩展财务分析框架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扩展过后的财务分析框架包括创造、价值链和生态化等方面。该框架体系从分析的开头到结尾都运用了预测性分析,这能够很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

2010年,罗芳认为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分析指标如果克服了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减少人为因素对利润计量的影响,就可以使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变得简单,能够对财务危机进行有效地预防,使财务分析和未来的经济活动更具有相关性,能够使投资者得到满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