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职能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9

全文总字数:3686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相关研究

Austin Robins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产业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界定了中小企业的内涵,并开始了对中小企业的相关研究,他用最佳规模经济的理论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涌现的问题,引起国外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他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制定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发布的《麦克米伦报告》,就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指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的缺口,资金的供方不愿以中小企业所要求的条件提供资金。麦克米伦报告使得西方国家意识并重视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1946年英国政府就该报告中的观点,成立了专门的工商业金融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针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机制,国外学者早有研究。凯恩斯[1]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文中指出,人们在政府作为上集中体现为两种思潮。对待一个国家是实行完全的自由经济的经济自由主义还是主张政府的绝对干预的国家干预主义。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影响了西方几个世纪之久,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对于调节微观经济活动的活力与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因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信息不完善、市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等原因,导致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客观上为政府干预市场以提高整体福利水平提供了空间。

凯恩斯主义以政府干预经济,实行需求管理为主要内容,针对市场失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继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以拉弗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了市场失灵的理论。这是从政府与市场作用角度解释政府支持机制的存在理由。斯密认为,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同时,由于这些因素都有赖于投资,而投资又受到利润的驱动,因而以自由竞争为理念的政府政策成为斯密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涵盖了分工、贸易(交换)、技术和制度(政策)四大类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把目光集中于企业外部环境--产业定位理论,提出了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模型,强调企业应根据对环境的分析来确定自己的战略,并且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三种一般性的竞争战略。从政府支持机制的影响因素角度解释竞争战略选择。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西方公共管理学者从新公共管理角度对政府的职能变化进行论述,按照波立特在《管理主义和公共服务:盎格鲁和美国的经验》一书中的说法,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由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即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阿瑟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谈到政府和整个经济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政府在许多方而的活动是同经济增长有关的。政府的九种职能如下:维持公共事业、影响态度、确定经济制度、影响资源使用、影响收入分配、控制货币数量、控制波动、保证充分就业和影响投资水平。奥斯本和盖布勒清醒地认识到,政府行政部门与私人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组织机构,如前者是公共机关,其合法性在于为全体国民谋求公共利益,后者是私人部门,前者存在的本质在于垄断,后者的动力通常来自竞争等等。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一定不可泯灭的界限。同时他们也注意到政府行政部门在政策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视、保持全社会的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企业无法替代的。

然而,作者认为政府应多慎重思考,因时因地制定相关政策来帮助中小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走向合法和规范化道路。同时,要发展好中小企业必须借助一个国家有权势的机构的参与,中央必须起到核心作用,地方积极响应配合。建立相应的法律监督体系来进行监管,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央带头和主导作用,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可以建立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积极响应中央采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2.2国内相关研究

近些年,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关十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机制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或政府政策作用机制上分析政府的职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分析构建企业创新体系对国家的意义;三是从新公共管理角度分析政府支持机制的工作重点。有的主要是从对中小企业政府支持体系角度来进行分析,有的则是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角度来推进政府支持机制建设,还有的是比较综合的,从各个方面来论证构建政府支持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政企关系层面分析的有谢升峰、陈佳泉、黄群慧等。谢升峰从政府政策的作用机理上研究政府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

(2)从企业自身分析创新体系构建的意义。荆德刚、虞群娥、蒙宇等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源于分工论,始于战略发展理论,产生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荆德刚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综合分析和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分析和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以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测度和培育理论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我国学者王乘安认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战略管理,8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市场结构,90年代开始着重研究企业素质,以核心竞争力研究为侧重点。

(3)新公共管理角度分析政府支持机制。赵景来、张定淮、曹晓明等从新公共管理上分析,他们认为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角色的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经过改革及其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即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重视政府活动的效率和质量等。更多的学者则从提高政府在推动创新中作用角度进行研究,如刘景江、许庆瑞、隋映辉等,他们认为通过比较分析各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推动作用的基础上,对政府在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主体、创新的外部环境、产学研合作、中小企业创新及基础设施建设六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启示我国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 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完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

苏志鑫(2006)通过国际经验上的比较研究,指出,与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上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相比,我国目前这方面机制还尚不健全,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担保的机构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