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集疏运网络优化研究-以连云港港口为例文献综述

 2022-02-15 11:02

全文总字数:5528字

1前言

为了优化港口集疏运内部系统,推动港口物流的发展,提高港口物流运作效率,本文以连云港为例,通过对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的集疏运方式选择,货物运输量分配以及港口货物吞吐量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完善和发展港口物流集疏运网络系统的理论体系。利用双层规划模型以及0-1整数规划模型,结合港口网络配流特征,以最小物流成本为基础平衡货流量,确定最优运输方式,优化港口集疏运网络结构。

另一方面,利用当下主要预测方法,结合已有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对未来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货运量进行预测分析,并与前文结论相结合,选择最优运输方式与运输量分配,确定集疏运方式划分模。

最后,选择港口指标,利用DEA模型计算连云港物流效率高低,研究其中由于集疏运环节不妥而导致效率过低之处,分析连云港在近年来在港口物流设施上所投入资源的量,探究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或冗余现象;并对未达到DEA有效指标利用DEAP软件进行数据优化,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所得数据,提出有利于连云港港口发展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在港口集疏运优化问题以港口物流效率方面,国外学者Michael A. P[1]从城市交通系统入手,通过利用可访问性的网络脆弱性分析评估方式,分析交通事故对城市地区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此类影响在港口处会造成的类似影响。并利用开发及优化工具,对港口集疏运方式及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优化及预测;学者Stopka.O和Kampf.R[2]则是从空间布局方面入手,通过分析装货单位在海港最适合的空间布局,通过建立四种布局、五类标准来优化集疏运网络系统,即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港口整体运作效率;SchoYen.H[3]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分析欧洲国家物流供应链性能,考察了位于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英国六个国家的集装箱港口,考虑其内部之间竞争关系,确定其物流瓶颈,再建立优化模型改善瓶颈,从而提高港口竞争力及物流效率;Wei H , Sheng Z[4]直接从中国陆港物流效率低下方面入手,针对海港和陆港的特许合作机制以及环境制约因素(碳排放和拥堵成本),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腹地-陆港-海港物流网络优化双目标定位MLP模型,旨在将系统物流成本和碳排放降至最低。此外,对于海港与陆港的合作机制,其为优化模型提出了一个称为合作成本优惠系数的参数,并提出了一种基于t模型的新型评价方法。在构建DEA模型方面,Roll Y , Hayuth Y[5]两位学者则是在原有运筹学基础上不断发展,使用了在构建模型时无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及设置权重的DEA-C2R模型,排除主观因素,拥有较强的客观性,在处理数据上也更加精确;Lei Y 和 Yiji C [6]从碳排放角度入手,首先描述了港口系统中碳排放的来源和基本要素,并提出了港口综合物流系统的概念。 其次,以深圳港为例,提出了衡量港口综合物流系统碳排放的方法。 提出了两种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并对其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了比较,并分析在减少碳排放基础上对港口物流效率的影响。最后,结合前文数据,提出了一些减少碳排放政策以及提高港口运作效率对策。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方面,梁云[7]从供应链角度入手,对港口物流集疏运网络进行优化研究,分析供应链在港口方面对集疏运网络的影响。再利用双层规划模型的理念构建了供应链环境下港口物流集疏运网络优化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马蕾[8]则针对港口陆路集疏运能力和港口运输配置能力,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运用Winters法对港口货物吞吐量进行预测,辩证的设计了合理的港口未来集疏运量的确定方法;马玉娇[9]以广西北部湾港口群物流集疏运系统为对象,将其所研究集疏运方式划分模型以及货物分配模型进行实际应用,运用经济学软件Eviews5.1拟合参数,结合Lingo11软件进行优化,提出有利于优化北部湾港口集疏运系统的相关建议;张胜仙、潘静静和孙雁胜[10-12]则是分别以龙口港和曹妃甸港为例,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确定其集疏运系统优化方式。

另一方面,与上文所提研究方式不同,金桥[13]在研究港口集疏运系统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港口物流需求进行预测研究与实证分析,通过对物流需求进行预测,从而对集疏运量进行预测。她认为,港口物流需求与经济腹地区域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而采用非线性映射的神经网络预测工具则能够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取得很好的预测效果;杨莎,刘桂云[14]等人则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港口集疏运系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及专家打分法得出基础数据,利用AMOS软件绘制出了路径模拟图,计算路径系数,进而分析得出主要影响因素;

对于集装箱港口,张戎、张婧卿、檀财茂、王文渊[15-18]等人分别从影响集疏运系统因素、集疏运空间优化、路网脆弱模型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分析。对已有设施提出改良建议,并对未来港区交通量进行预测。分别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港口集疏运系统进行分析,同时验证自身模型有效性,为建设绿色高效港口提出一种有效发展思路;李绪茂和侯琳洁[19-20]分别从中国沿海港区集疏运能力的空间结构类型以及生态效益方面对港口集疏运方式进行研究。通过选取指标,把决策群对单目标的心里偏好程度通过属性赋权进行精细量化,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所建模型进行验算。杨斌,孙少文[21]从能耗约束下多起讫点港口集疏运系统优化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对集疏运网络节点进行扩展,简化问题复杂性,并从能耗与时间范围的角度分析了能耗、时间范围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合适的运输策略。郑红星和吴云强[22]则是直接对港口群集疏运网络系统进行仿真优化,从时间、费用和碳排放三个角度出发,考虑现实约束因素,采用Flexsim构建港口群集疏运作业仿真模型,并设计了仿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得到的港口群集疏运网络设计方案较好,并表现较强的鲁棒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