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梅花意象的美学意义及其文化传承文献综述

 2022-08-31 09:59:51

《牡丹亭》中梅花意象的美学意义及其文化传承

摘要:《牡丹亭》作为明清戏剧的重要代表作品,于其之中梅花意象在众花之间独树其帜,在自古梅花深韵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将其美学意义和精神内核更进一步充实丰富。在社会巨变的时代中,贯通古今,以神幻之笔力清姿绘一副世事凉图。以下将围绕梅花意义自古演变,文人情怀,时代变迁在精神层面,美学意象层面的文化传承,结合各家之言,探寻其中梅花形象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 梅花 意义 传承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中,明清文学素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最为鼎盛,然而元代之后的戏剧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了文学体裁中不可轻视的一部分,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而《牡丹亭》作为明清小说的重要代表,以其曲折离奇的情节构设,独树一帜的人物塑造,游刃有余的意象运用成为历来文人墨客争相颂咏研究的对象。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亦吸引来的大量外国学者的剖析与欣赏。至此,古今中外对于《牡丹亭》这一戏剧的研究可以说资源材料丰富。

根据梅花意象普遍使用的意义与内涵,与《牡丹亭》这一独特的戏剧作品相结合,探求发现梅花意象中寄寓的新的内涵与含义。发现《牡丹亭》中梅花意象中所融汇的佛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研究梅花意象与人物形象,性格,命运多个方面的关联。以及梅花与作品中其他出现的花的意象的区别以及相辅相成的作用。

《牡丹亭》问世四百多年来,国内对于其大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之后。在更为动荡与巨变的时代背景之下,于此戏剧之中除人物命运情节与“梅花”之傲然清洁相呼应,更是将家国之动荡,社会之抗争走向融入进梅之清寒骨血之中,更见其意象美学意义与时俱进中的命运感与时代感。而外国对于《牡丹亭》的研究虽然开始较晚,但是因其研究范围广,角度多样,也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万世文人对于梅花意象的运用与研究中可谓繁荣。在《全唐诗》中便有许多诗歌涉及到梅这一意象,其中梅多以入仕之清廉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孤傲形象出现,与社会之入仕风气相结合,是属于世俗中的梅花的清高与廉洁。在接下来宋词的发展中,梅花更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不屈与争斗,消亡却不失其志的气节。梅花意象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下,而有其更为深刻且特殊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在纵观叠加的意蕴深度,以及多向发展的横向性铺展。梅意象,梅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已然不是单薄的个体存在,而深发为庞大交织的精神内核与现世作品中纠葛而成的巨大文化脉络。从中窥见时代变迁,精神迁徙。梅花意象发展至明代,《牡丹亭》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同形态的梅花意象,可见汤显祖寄寓其中的深深的传统文人所有的梅花情结与梅花风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