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双重叙事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8 11:25:2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双重叙事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学界对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研究渐趋成熟,尤其是关于该作品的哲学意义、人物分析研究汗牛充栋,而有关该作品的创作技巧、叙事学策略的研究成果稍显不足。笔者立足于前人已有的成果,发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品中主要线索和次要线索双重叙事策略的运用,决定从该视角切入文本并进行剖析、研究、论证。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双重叙事;米兰bull;昆德拉;综述

一、文献综述

(一)学界对米兰·昆德拉的研究

纵观近三十年来的世界文坛历程,各种文学流派竞相争锋,各类文学思潮层出不穷,而在这璀璨的人类知识文明中,捷克裔法籍作家米兰bull;昆德拉注定是不可忽略的。自八十年代后期传入国内,便掀起了新时期文学的新高。

作为曾先后六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米兰·昆德拉在中国国内曾先后掀起过两次热潮。以1992 年2月,艾晓明编译的《小说的智慧——认识米兰·昆德拉》1发表为界。第一次米兰·昆德拉热潮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大批翻译界的学者专家翻译、介绍昆德拉的作品至国内,掀起国内阅读、学习昆氏作品的热潮;而第二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是学术界关于米兰·昆德拉作品研究、评论的热潮,前后两次热潮方向的转变,预示着昆氏作品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由最初的感性阅读认识层面上升到了理性解读认知过程,第二次热潮建立在第一次热潮基础上,更为深入、客观、全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杨乐云的《他开始为世界所瞩目——米兰·昆德拉小说初析》2较为全面地介绍昆德拉系列作品,是大陆第一篇具有导引性的文字,该文分析了昆德拉作品的基本思想特点、重要主题及与众不同的小说观念,对后来米兰·昆德拉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此之后,有关昆氏作品的理论著作研究开始出现。如1989年乐黛云的《复杂的交响乐》3;1992年周国平的《探究存在之谜》4;1994年邵建的《人的可能性与文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革命”》5;1993年盛宁德《关于米兰·昆德拉的思考》6以及1996年庄陶的《论小说世界的诱惑与小说家的危险: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7等代表性文章分别从文学、美学、哲学的多维角度论述了昆氏作品的本质思考,将昆氏作品的文学表现的哲学意蕴研究走向深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昆氏小说创建,文学地位、作用及小说出路的新颖观点,如1994年余中先《〈被叛卖的遗嘱〉——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8

2001年,李凤亮在《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中国读书界近十年来米兰bull;昆德拉研究述评》9中,回顾了九十年代以来,近十年时间米兰bull;昆德拉作品在中国读书界广泛传播的现实背景与思想动因,从整体解读:文学bull;美学bull;哲学;个体比较:本体bull;影响bull;启示;立场参照:香港bull;台湾bull;域外;翻译研究:作品bull;生平bull;语境四个方面概述了昆氏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建立“昆德拉学”的学术构想,进一步体系化发展了国内昆德拉研究。而其博士学位论文《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10发表之后,他又连续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昆德拉研究的系列论文,由此创立了“昆德拉学”,引领了中国昆德拉研究的前沿。2005 年,李凤亮前后发表了《遗忘与记忆的变奏——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题旨隐喻》11和 《思想与音乐的交响——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结构隐喻》12 两篇文章,分析了昆氏小说中的题旨与结构隐喻,极大推动了米兰·昆德拉研究的发展。可惜的是,此后其研究方向转向其他领域。2002年,赵稀方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米兰bull;昆德拉在中国》13一文,阐述了由于昆德拉与我们处在共同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他对于社会运动及人的精神的反省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颇有借鉴意义,由此奠定了新世纪米兰·昆德拉的研究走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