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行在《红与黑》中的意义文献综述

 2022-08-18 10:57:48

论旅行在《红与黑》中的意义文献综述

摘要:《红与黑》作为一部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它的研究也从未停止。学者们从人物形象、心理分析、多重象征、现实主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这众多的研究中,鲜少有学者从旅行这个角度切入。笔者立足于前人的已有成果,并发现了旅行在《红与黑》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从该视角切入进行研究。

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旅行;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一)学界对《红与黑》中人物形象的研究

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对《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于连作为《红与黑》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历来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郭成芳在《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析lt;红与黑gt;中于连形象的社会隐喻意义》中,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对于连的艺术形象进行了解读,并认为于连这一人物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司汤达的社会观、人文观与文艺观,作家以于连的悲剧人生对当时的法国社会作了深刻的解读与批判,充分肯定于连崇尚自我、实现人性的人文主义精神;赵香凌在《是野心家,还是悲剧英雄?——lt;红与黑gt;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中,从法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于连的性格和品质,并最终认定于连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贺元秀在《红与黑——于连的真假面孔》中则从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出发,对于连的真面孔和假面孔进行深入解读,并从于连的二重性格中,揭示当时社会关系的阶级对立、矛盾和冲突,促成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在关于《红与黑》人物形象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潜心于对于连形象的研究,但也有少数学者对《红与黑》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探究。如叶皖林在《lt;红与黑gt;中的女性形象》中,从女性阅读的角度分析了《红与黑》中女性形象体现的女性特征,阐述了女性追求及追求中的痛苦和挫折,并指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毁灭是社会功利导致的悲剧;王爱红在《司汤达,女权主义者?——从lt;红与黑gt;中的女性形象说起》中,从女性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司汤达虽刻画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女性意识逐渐苏醒,但又无意识地流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苛求;杨莉在《论lt;红与黑gt;中特·瑞那夫人的主体意识》中分析了特·瑞那夫人的主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当时的时代造成的,说明女性只有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平等。

(二)学界对《红与黑》中心理分析的研究

司汤达以心理小说大师著称于世,善于从人物变幻莫测的灵魂深处去挖掘最本质的特征并赋予他们鲜明的色彩。在《红与黑》中,他运用大量卓越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的本质特征用语言呈现出来,塑造了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关于《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但大多是早些年的作品。近年来,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早些年的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苏晖和黎蓉的《lt;红与黑gt;心理分析特色论》,苏晖和黎蓉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查《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将外部描写心灵化、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这篇文章归纳总结了《红与黑》中心理分析的特点,在对《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次便是康路的《lt;红与黑gt;心理描写探析》,康路认为司汤达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悄悄进行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先河。康路的这篇文章另辟蹊径,为《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胡中华的《心灵的明镜,社会的投影——论司汤达lt;红与黑gt;的心理描写》。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从司汤达内向型的审美心理机制对《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进行解读,阐述了司汤达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将主人公于连的心理历程同具体的外部环境贯穿起来,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相互交融构成当时法国社会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图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