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狂潮中的柔软——《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身体叙事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8 10:48:57

革命狂潮中的柔软

——《lt;蚀gt;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身体叙事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纵观关于茅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茅盾生平、身世,交友或婚恋情况等对于茅盾本人的研究;第二,对茅盾作品的研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茅盾的某一部或几部作品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第三,对于茅盾(沈雁冰)所作文学理论或文学评论的研究;第四,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对茅盾的作品进行分析。茅盾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影响力最大的几个文学家之一,对于他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广泛深入且多元的,特别是前三点研究方向,基本上已经呈现出饱和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能够对茅盾有更加深入且有意义的研究,只能寻求新的角度,从多方面来解读茅盾的作品。本文对《蚀》三部曲中相关的身体叙事进行总结分析,全面地概括茅盾身体叙事的特征,总结茅盾从身体叙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研究隐藏在身体叙事之后的作者潜意识里表现出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茅盾;《蚀》三部曲;时代女性;身体叙事

一、文献综述

茅盾,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其文学史地位毋庸置疑。他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做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提倡和实践,包括他早期对于自然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都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不断的发展起来。《蚀》三部曲是茅盾早期的代表作品,描述了大革命的特殊时期,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历的《幻灭》《动摇》和《追求》,他在这其中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新时代中的女性形象。这些时代新女性形象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于女性、对于时代的独特的体悟理解,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又因其为早期创作而不可避免的有其缺漏之处。正因其兼具长处和短处,有这样的矛盾之处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纵观关于茅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茅盾生平、身世,交友或婚恋情况等对于茅盾本人的研究。这类作品有很多且大多篇幅较长,主要探索茅盾本人的生活状况。如钟桂松的《茅盾》、李标晶的《茅盾传》、孙中田的《茅盾传》等等。第二,对茅盾作品的研究,对茅盾的某一部或几部作品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这类作品中有对茅盾的整体的创作人生进行全面的评述的,如叶子铭的《茅盾漫评》、孙中田的《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钟桂松的《茅盾评传》等等;有对茅盾某个时期的作品或者某几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比如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国茅盾研究会编的《茅盾与二十世纪》、王维的《性别与体认:茅盾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宋宁的《迷狂与突围——1928年前后茅盾创作心理研究》、程亚丽的《“小资产阶级革命”的矛盾与延异——茅盾的lt;蚀gt;与lt;虹gt;中“时代女性”身体症候论析》;有针对茅盾的某一部作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特色等进行研究的,如:钟新良的《论lt;子夜gt;中的颓废色彩 》、陈幼石的《lt;幻灭gt;与1927年大革命》、周婧的《女性解放与lt;子夜gt;中的女性生存状态 》等。第三,对于不同身份的茅盾(沈雁冰)的研究,比如对作为编辑的茅盾(沈雁冰)进行研究的李频的《编辑家茅盾评传》,对作为翻译家的茅盾(沈雁冰)进行研究的,王志勤的《跨学科视野下的茅盾翻译思想研究》,还有对作为文学研究学者的茅盾(沈雁冰)所作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的进行研究的周薇的《潜滋暗长:茅盾文论中自然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裂隙》,这些研究对不同身份的茅盾进行补充,从多方面多角度,构筑起一个立体鲜活的茅盾。第四,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对茅盾的作品进行分析,比如从女性主义、革命叙事、现实主义等角度研究茅盾。如余铮的《茅盾视阈中的女性解放问题》、刘一欣的《茅盾早期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陈幼石和姜静楠的《茅盾文学观念中的“女性”意识》、梁敏儿的《零度的描写与自然主义——茅盾小说中的女性描写》、惠佳俞的《茅盾小说中的革命叙事研究》、李彦君的《俄苏文学视野下的茅盾小说研究》。

总的来说,茅盾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研究茅盾本人及其作品的专家学者不计其数,而关于茅盾的研究从上世纪20年代关于《幻灭》的讨论开始至今也有九十余年的时间。其时间跨度之长,研究人员之多,致使关于茅盾研究的专著、论文集、回忆传及资料汇编等出版物有上百部之多,若是将较为浅显的普及性著作也包含在内,数量则有很大可能会突破200部,除此之外尚有难以统计的大量学术论文,仅收录在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以茅盾为主体的相关学术论文就有6000余条,可以说到现在,在大量学者的努力下茅盾研究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开展,得到的学术成就数不胜数。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能够对茅盾有更加深入且有意义的研究,只能寻求新的角度,从新的方面来解读茅盾的作品。

长久以来,在关于茅盾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子夜》优于《虹》优于《蚀》,但也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排出了新的顺序,即:《虹》优于《蚀》优于《子夜》又有人认为《蚀》和《子夜》是茅盾创作中两个不同维度上的高峰,如乐黛云在《lt;蚀gt;,和lt;子夜gt;的比较分析》中提出的“双峰论”。但是,在对于茅盾《蚀》三部曲的研究中,《蚀》三部曲作为茅盾的早期尝试创作有其不同于茅盾后期日渐成熟的个人风格的鲜明特色,这样的观点几乎取得众学者的一致认同。而茅盾《蚀》三部曲的接受视野也是在发生着变化。最早关于《蚀》三部曲的讨论集中在文本的时代性、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文本的意义内涵上,早在钱杏邨于1928年在太阳月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看见与此相关的讨论。之后的讨论则集中于对《蚀》文本的真实性、读者的接受心理等方向的研究,如丁易于1955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就对《蚀》中过分浓厚的悲观色彩进行批判,丝鸟在1959发表的《从lt;蚀gt;到lt;子夜gt;——在创作方法上的一个跃进》中则对文本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蚀》知识在反应一个片面的真实,有很强的作者主观影响。之后,关于茅盾《蚀》三部曲的研究则一直致力于通过不同的理论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对《蚀》中时代女性形象和政治隐喻的研究。比如唐沅发表于1984年的《历史风暴中的“时代女性”》,赵园发表于1984年的《大革命后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群[ A] 》,陈幼石发表于1993年的《茅盾lt;蚀gt;三部曲的历史分析》。现如今对茅盾《蚀》三部曲的研究主要蚀通过引入不同的理论观点,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文坛受西方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文学身体话语,开始对利用身体的写作方式产生了关注。所谓身体叙事,不仅仅是指作家在叙事过程中提及的身体描写,还指通过这些身体上的描写,影射了整体的叙事结构。在《蚀》三部曲中,茅盾对时代女性的身体进行了直白且赤裸的描写,她们体态妖娆、风姿绰约,这些描写从方法到其含义再到其中蕴含的作者的独特思考,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通过茅盾的这些身体描写,最直观地表现了时代女性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独特体貌、另类行为和叛逆气质。茅盾将宏大的革命叙事和私密的身体描写结合起来,将大革命的浪潮在身体的描写中影射出来。不同的立场角度对这些身体写作又透露着不同的矛盾态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