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修人诗风流变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2 10:06:30

应修人诗歌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应修人文化身份的更迭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规律具有相似性。他的诗歌创作成为了新旧诗歌更迭史的一个重要缩影,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加精准地了解应修人的诗歌,探究其诗歌发展背后时代诗歌的发展规律,通过查阅比较文献发现有关应修人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人生事迹、诗歌风格和诗歌阶段特点三大类。然而,其中有关应修人整体诗歌阶段性的研究较少,缺乏对新旧诗的联系把握,且划分依据并不具有系统完整性,使读者难以准确地把握应修人的诗歌发展脉络;因此,学术界还需对应修人的诗风流变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应修人; 诗歌;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经查“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并未发现国外有关应修人的研究。简言之,应修人并未受到国外的关注。即便在国内,学术界对修人先生的研究也并不丰富。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未曾间断。但是每个时期的研究篇数较少,最多的一年不超过七篇。此外,这些研究角度相似,主要集中于修人先生个人生平和诗歌观念两大领域。前者围绕“诗人”、“革命者”和“图书馆制度建设者”三重身份展开;后者则聚焦于应修人在新诗、旧诗方面的成就和轶诗杂文的发现研究。在后者中,赵兴茂早在1981年完成对应修人生平著作的年表编撰,对后续应修人诗歌研究有较大的帮助。贺圣谟于1983年着手研究应修人,在查找到的资料中,他是最早以应修人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且14年内陆续发表了3篇有关应修人诗歌的学术论文。自贺圣谟后,有关应修人诗歌的研究开始兴起。学术界内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应修人某个阶段的诗歌研究和整体诗歌阶段性研究两大类,而后者研究较少。

  1. 应修人诗歌阶段性研究

应修人的诗歌经历了旧诗、初期白话新诗、无产阶级诗歌三个阶段。有部分学者对应修人某一时期的诗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学术界对前两个阶段的诗歌研究较多,缺少第三个阶段诗歌的独立研究。

应修人是湖畔诗社社员中与“旧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位,然而只有贺圣谟对其旧诗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上过私塾和并未现代化的小学,随后进入钱庄工作。他自言“他的文学没根底,小时只知道凑满七字、五字,就算是诗”[1],可见他的文学基础不如年龄相仿但文学修养更好的诗人(如俞平伯),只能通过后期自学进行旧式诗歌创作。也因此他并未长久地进行旧体诗的创作,故而能够以在新诗运动兴起时,果断加入时代大潮,与潘谟华等人创建湖畔诗社。虽然后期修人接受了新式文化的影响,主动学习英语和日语,但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规则对他的影响深远持久,由此刘桂萍在《lt;春的歌集gt;中应修人诗歌的价值意蕴及审美取向》指出 “在他的文学修养和知识结构中,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是基础。”[2]而在贺圣谟的《应修人与旧诗》中,他分析了应修人的旧诗,并进一步分析了应修人创作中旧诗对新诗的影响。“对他有意识汲取旧诗表现体系中的长处以弥补当时新诗之不足的创作实践予以肯定 , 并对他的诗歌美学观点作了分析”[3]。修人前期在旧诗上的创作并未存在争议,大部分学者着眼修人成立湖畔诗社后的新诗创作。

对应修人“湖畔诗社”阶段的诗歌研究数量较多,且都集中于肯定应修人情诗的创作特点,即应修人的白话新诗以抒情短诗为主,题材美好而丰富,充满了对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李军和张科在《“用自己的血完成了战士的一生”——应修人生平事略》中表示湖畔诗社创作题材“有写母爱的,有写友爱的,有写自然 风光的,更多的是真率大胆的爱情诗,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4]。应修人等人的诗歌题材在当时备受欢迎,以情诗为主。他们还勇于书写封建思想压抑的爱情题材,是他们的进步之处。吴投文也认为“爱情在中国的文人诗词中几乎总是扭曲的,被一块礼教的巨石压在下面,到新诗中的应修人这一代lsquo;湖畔诗人rsquo;出来,才有彻底的解脱”[5]。但是自由地抒发情感,并不意味着毫无节制。湖畔诗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没有走向创造社的创作道路。

此外,这阶段的研究涉及应修人诗歌理念对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作用。针对当时诗歌创作的浅白直露和散文化现象,应修人率先提出“情思自由表达说”,并逐渐形成了“自由诗本体”[6]诗歌观。他认为应该自由地抒发情思,不能任由形式耗损情思。同时,他反对新诗过于浅白直露和散文化,提倡诗歌的音韵美。 应修人的诗歌在宣扬以白话进行创作,不需注重音律的社会潮流中,仍然保留了一种现代而古典,自由而和美的诗性美。如此看来,修人的新诗创作思想在当时对于纠正散文化、简单直白的诗界风气具有重大意义。虽然一开始应修人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与散文化,响应社会新诗创作潮流,并努力摆脱旧诗词的束缚,但到最后以失败告终。杨桂珍认为:“应修人受旧诗影响之深刻以及下意识地欲以旧诗中的长处来弥补新诗不足的尝试。”[7]但这一失败不仅给修人,甚至给当时的中国诗学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曹铁娟则表示“修人的诗歌虽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狭小一些,甚至有点空幻,但它洋溢着青春活力和民主理想 ”[8]。由此,他的部分新诗受到朱自清、周作人等人的肯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