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文献综述

 2022-08-09 15:03:52

《论迟子建lt;额尔古纳河右岸gt;中萨满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文章主要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文化以主要研究对象,将主要从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国内外现阶段对此文的研究现状入手这两个大方向着手,试图通过文章分析得到此论文的意义,以及为进一步的研究做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意义目的 研究现状

一、文献综述

迟子建来自东北北极村,是中国最北方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她“人神合一”的信仰。迟子建自80年代初登文坛自今30年,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直坚守独有的美学风格和文学特色,作品中处处闪现着“萨满文化”因子,且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比如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等。《额尔古纳河右岸》则以其独有的美学风格和诗一样的叙述手法在08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因此本文通过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分析,立足于鄂温克民族的民风民俗讲述萨满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并探讨其特有的文学价值。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将自己深深扎根于北疆极土,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宽阔的民间河流中徜徉,将笔触伸向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额尔古纳河右岸》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更是引起了大量的研究,自2009年到2014年在知网上搜集相关论文就130篇左右,而近两年的研究论文明显减少,仅有十多篇,虽然前面的这些都很全面,但是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角度还是会产生的,这就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本文结合之前的研究整理并采取新的角度深入探讨这部作品,从而促进迟子建作品的研究。

研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对于文学界或者现实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城镇与森林如何共生、共存、共发展,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共同点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对于深入了解鄂温克民族、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选择以萨满文化为背景,试图描述展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具有萨满象征符号的萨满以及在萨满文化影响下的民俗风情以及迟子建本人的生死观。

二、研究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