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2019年网络流行语为例文献综述

 2022-05-18 20:15:04

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各种网络媒介快速发展,借此契机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汉语网络流行语投入了相当的关注度和重视度,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更倾向于本体研究,对于汉语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将汉语网络流行语引入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相关研究亟待丰富和加强。

一、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自2001年开始,从2008年以后逐渐增多。2009年仅期刊累的网络流行语研究研究就有近100篇,超过了从2001年至2008年这8年数量的综合。可见,网络流行语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初期阶段,郑丹娘(2001)接触了“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的“自说自语”,而“网络流行语”则是网络语言流行的“新词”,更准确的说法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体的网友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虽然该定义不太完善,但是从当时的研的深度来说,可以说是网络流行语的初步的萌芽。同时,彭嘉强(2001)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有着独自的创新,但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流行语的规范是不可忽视的。

在中期阶段,随着互联网使用主体的扩展,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也于2006年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包括部分相关流行语的介绍。在此期间,有关网络流行语的专著数量普遍增加,如:徐朝辉《当代流行语研究》、苍理新、刘仲翔、李崇文的《流行语折射的网络文化》以及戴国丽编著的《网络流行语与热门事件辩证看》等,这些书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文化内涵、形成原因等都进行单独阐述。还有一些杂志也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盘点和解读,如《咬文嚼字》和《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此阶段的相关学术论文也已大量出版。蒋秀玲、李棉管、安佳乐《空间切换: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社会机制》通过研究网络虚拟空间和社会现实空间提出通过空间社会学理论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提供另一种理论设想;顾建敏的《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模因视角分析》从模因理论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

最后,在截至目前为止的全新阶段中,相关文献更是大量涌现,观点和角度比较新颖的学术论文有李晓娇(2018)《皮尔斯符号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动态变化的研究》,作者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关系以及意指过程对网络流行语的意义的生成、繁衍以及消亡进行分析,证明了符号学对于网络语言的分析的重要意义;巴丹(2019)的《偶像生产过程中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影响机制——以综艺节目lt;创造101gt;为例》研究了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使用规范造成的冲击,指出其背后原因是青少年个性心理和媒介生产二者的相互作用。

二、汉语网络流行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