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类群体性事件中绿色传播效果与策略提升研究——以启东事件为例文献综述

 2022-01-23 21:33:17

全文总字数:7972字

《环保类群体性事件中绿色传播效果与策略提升研究——以启东事件为例》文献综述

摘要:环保是一种从古至今不断被倡导的行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日益密不可分。绿色传播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绿色媒介组织通过低碳化、低污染、低耗能以及数字化技术,传播具真实性、健康性、品质感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理念。我国绿色传播正处于起步阶段,基于环保理念这一语境,如何提升绿色传播效果,增强媒介组织自身的媒介素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再次发生更具有了探讨的意义。

关键词:环保;绿色传播;策略;群体性事件

一、环保

1.环保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张瀛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保理念》中总结道:早在上古时期, 中国便已存在主管环保的部门——舜设立的虞。先秦时,先哲通过著书立说表达认识自然的重要性。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人与自然不相胜”就体现了这种理念。战国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并将其作为王道之始。而荀子则是将环保提升到政治高度,认为圣人之制应是“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可以看出,环保成为政治理念是在战国时期,而在秦朝时我国便有了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田律》。

在国外,“环保”概念伴随着工业文明严重污染社会环境、威胁人类健康生活而出现,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明确描述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环境作用,引起了美国政府对剧毒杀虫剂问题的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因而此书也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

在国内,中国政府在参加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于同年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1973年我国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总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问题不断地被提上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强化和凸显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