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设计—城市集合住宅结合传统居住文化继承与创新2文献综述

 2021-09-25 01:09

全文总字数:2447字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摘要:在传统中国民居中,街道节点空间是人们停留交往的主要聚集点,从北京四合院到上海里弄住宅都反映了人们对于交往空间的渴望,而如今高容积率集合住宅成为市场的主导,如何将传统水平街道交往空间在现代住宅中进行同象异构的重新诠释刻不容缓,本文采用实例论证的方法,讨论国内集合住宅对于这一空间设计手法使用中的优缺点,并试图探索出更具有适应性的空间结构。

关键词:多层集合住宅 交往空间 设计手法

一、 选题背景

现代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中国传统大家庭的聚居模式逐渐消失,小家庭与集合住宅的结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为节约用地、结构选型、采光通风等要求,这些住宅单元无论是平层户型、错层户型、复式户型,都脱离了中国传统住宅平面多层次展开的特点。随着现代人生活与起居方式的改变,这些住宅单元在移植西方现代集合住宅内部空间结构的同时,内部空间的布局、流线组织都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模式。现代集合住宅以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方盒子式的简洁空间界面、简单直接的构造细节,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但完全放弃了对传统建筑元素和空间特性的继承,中国居住文化失去了物质载体。所以说人们的观念在影响居住文化,居住文化的发展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二、我国传统院落空间适应性

我们以传统院落围合的特点来看:

1)安全性

第一,单一的矩形围合空间或其参与围合的物体以住宅建筑为主墙、门为辅。参与围合的住宅本身也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第二,外部封闭内部向院落较开放:参与围合的物体不易人的攀爬,但视线易及,易观察。第三传统的家庭结构多为大家庭所以封闭的外围与限定的入口产生很好的防卫性,内部的开敞性促进了交流,而适宜的尺度和简单的形式也增加了可控性,这一切都使人在其中感觉亲切而安全。

2)生态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