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地域性文化创意及衍生设计—以祠山庙会为例文献综述

 2022-03-14 20:27:36

乡村振兴视域下地域性文化创意及衍生品设计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正因“非物质”的特性,其活态化的传承才显得尤为重要,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既可以是表象的,也可以是抽象内涵的)进行设计创作,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振兴乡村,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设计表情达意。

关键词:乡村振兴;江南乡村文化创意;

正文: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原则,尚勋武在《乡村振兴:站在新奋斗的起点上》[1]一文中提到:最重要的是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做好战略规划和政策机制的有效衔接。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已经编制完成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框架下,因地制宜编制完善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应充分体现差异性和实效性,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民族特色。

王思琦在《体验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研究》[2]中写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经过千百年来代代传承的文化精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十分显著。关于于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创的阐述,李敏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中》[3]写到:非遗文创无疑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宣传、了解、熟知、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建设美丽乡村的“软方法”(相对于新基建过程中“硬件”建设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正因“非物质”的特性,其活态化的传承才显得尤为重要,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既可以是表象的,也可以是抽象内涵的)进行设计创作,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振兴乡村,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设计表情达意。布迪厄在其著作《资本的形式》中提出,资本是一种劳动积累,进而他将资本划分为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4]。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可积累、可转化、可再生的资本,即文化作为资本的一部分可以创造经济利益。杨永聪在《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5]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于特定历史时期下生产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寄托,其所含有的文化价值非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使农村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其文化业态更加丰富,从而体现出其经济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其以此方面为主,面向农村地区开展的文化馆,更能够为农村发展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形成我们不断传承的精神宝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且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受到政府、社会和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朱晓军、刘昕语、何倩倩在《非遗文化创意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研究》[6]中写到:世界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侧重点在于和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能通过其彰显民族个性,和人之间的联系紧密,能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物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大环境。非遗文化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特性,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经久不衰,必定有其独到之处。保留非遗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发扬其文化魅力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这便是非遗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