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博物馆系列盲盒设计文献综述

 2022-02-13 08:02

全文总字数:6783字

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尤其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兴盛, 吸引个体注意力的诱惑因素越来越多, 导致人们很难高度集中精力完成学习或者工作上的任务。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拖延已经成为个体身上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

盲盒是近几年的新潮产品,盲以系列推出,每个系列还会推出隐藏款、特别版等稀缺造型,玩家无法自主选择玩偶形象,随机性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神秘感使得盲盒成为当下狂热潮流。中国盲盒行业正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增长速度快、增长空间大、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

把当代年轻人常见的拖延症症状,通过时下流行的盲盒形式呈现,希望观者对拖延症有更明确的认识,并且尝试去改变和克服。本次设计从拖延症群体出发,意在于将不同状态下的拖延症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设计成系列IP形象,最终以盲盒的形式呈现。从而引起大家对拖延症的共鸣。

《别急着赶走拖延症》[1]中对拖延症的由来进行了解释:拖延症并不属于心理疾病的诊断范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并没有“拖延症”这个词。除了一些精神疾病带来的拖延症状,如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被动攻击型障碍、抑郁症等以外,更多所谓拖延症其实是我们在以调侃的方式自嘲,缓解压力,宣泄焦虑,或是得到理解与安慰。除了希望被别人谅解,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冠以“病”之名,也是为了更容易被自己谅解。“拖延症”一词来源于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团体治疗课程。他们的研究成就了1983年出版的《拖延心理学》。而将拖延症变成显学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曾经他有一箱衣服要从印度寄往美国,但这要用去一天的时间,他就决定晚一点再寄,日复一日,就这样拖了八个月。乔治·阿克洛夫意识到拖延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坏习惯,后来竟然由此发表了论文。

Albert Ellis等曾在《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2]中调查了拖延行为的原因, 发现几乎有50%的学生是因为避免失败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拖延症几乎是全人类的通病,因为确实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不拖延。高屹在《拖延症是病,不治不行》[3]一文中写,拖延症是普遍存在的,拖延行为表现被西方心理学家称为“学生症候群”。我们回忆一下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假设老师在星期一的课上留了一些作业,要求下周一上课前把作业交到讲台上。可是,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同学(也可能是自己)交不上作业,因为没做完,甚至根本就没做。是他们真的不会做,还是没时间做呢?显然不是!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最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时,总是习惯拖延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写。结果可想而知,要么不能按时完成,要么勉强交上作业,作业的质量无法保证。

在《大学生拖延行为调查研究》[4]中拖延是个体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打算做的事情。另外,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但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一致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受到手机使用的影响,在自主时间不能被目标任务占据、回避打算要做的事情、非理性的拖延没有适当理由的行为,都会阻碍人们行为结果的产生,拖延行为随之产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