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材料与构成文献综述

 2021-12-15 10:12

摘要::公共艺术作品所处的环境一般是三维空间内,但带给观者的体验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本文在分析了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对作品的材料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以此来研究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性、情感性的问题。探寻公共艺术这个年轻的“门类”,借助一件作品来研究如何与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并向人们传达出公共艺术所能带给人的情感。

关键词:与时俱进;材料表达;情感传递;

前言:国外装置艺术研究概况: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

国内装置艺术研究概况: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正文:

材料的表达语言

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具有当时时代的意义。公共艺术的材料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都是各自出现时代的标志,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比如一件雕塑作品用斑驳的金属人们就会联想到工业社会,小小的材料大有乾坤,细节处才能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和造诣,就是看他对材料的把控。如果把自己创作的理念和材料的把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那么出来的作品也必定是能引起观者强烈的认同感,带观者走进自己创作的意境中去引起共鸣。优秀的设计离不开材料的承载,所以材料语言的把控也就极为重要。

石材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也是最早最为广泛的,最早是因为社会技术以及认知还停留在落后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最为广泛的是因为石材能给与人们一种可靠厚重的感觉,因为石材的种类多肌理丰富对于历史性雕塑的展现也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玻璃这种材质给人以纯净、豁朗的感觉,这也是源于玻璃具有反射、折射的特性,玻璃在表达空间层次性的同时又能与环境充分的融合,达到与观者近距离接触的目的实现更好的互动性,玻璃作品以这样的表达语言也就会直击人心灵深处那最纯净的土地,在这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