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西城茶厂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四生”融合专题文献综述

 2022-07-06 08:07

文献综述

题目:南京江宁西城茶厂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四生”融合专题

引言

我国农村在多年以前相对城市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导致乡村景观建设止步不前,停留于原始的生产经营阶段。直到最近数十年,随着国内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乡村景观也开始快速发展,日渐成为景观规划的研究前沿,但同时也带来开发过度、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1]。而国有茶厂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一环,正面临活力不足等实际问题,为此,希望通过文献综述来整理“四生融合”概念和乡村景观的相关资料,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四生融合”概念之于乡村景观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促进乡村景观中茶厂的建设与发展。

1乡村景观与“四生融合”的含义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2]。乡村景观经历了原始的农业文化景观,进而发展为现在的集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新型现代乡村景观。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3]。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带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1]

“四生”是指“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体验”,而“生命体验”则是在”三生”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型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目前,学界对于“三生系统”尚无明确定义,其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国土空间优化目标,增强生产空间的集约度、改善生活空间的舒适度、提高 生态空间的宜人度。其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三生融合”就是生产离不开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生态。三者互为因果、共同发展,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生命体验”是在“三生”的基础上对于乡村景观的精神需求,区别于“生活、生产、生态”三种单独个体,“生命体验”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寓于其中,让人们在“生产、生活、生态”之中皆能得到生命体验。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四生”概念与乡村景观研究动态

国外对于乡村景观的研究在过去数十年间具有突破性的进展,I.L. 迈克哈格(IAN L.Meharg)的《设 计 结 合 自 然》 (1996)、J.O.西蒙兹 (John O. Simonds)的《大地景观》(1978)和 P.H.刘易斯(Philips H. Lewis)的《为明天设计》(1998),在提出大地景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和发展了大地景观规划的思想,把国土和区域景观规划纳入到大地景观规划体系[4]。 而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5]。 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在综合大地景观和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区域进行的综合景观规划设计[6]

从地域来看,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荷兰等,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或乡村景观规划,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且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为推动世界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解决乡村城镇化与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之间的冲突起了积极作用[7]。居民生活、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此外,通常每2年在欧洲不同的国家举行一次的欧洲乡村景观研究持久会议,为多方面了解欧洲景观研究和启动欧洲景观项目提供了便利。早期的欧洲乡村景观研究,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探讨欧洲乡村聚落与乡村景观的发展过程[8] 乡村生产经营的地位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转向从土地利用方面,研究欧洲乡村景观的变化。近年来则从时空维度,总体讨论欧洲各地乡村景观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战略。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对农耕地和传统景观的保护起了决定性作用[9]。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大规模地开展乡村景观美化运动(又称“新农村运动”),对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土地利用竞争,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其他有关的几个社会团体于1992年联合举办的“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促进了日本各有关方面对本国的农村、山村、渔村、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理解[10]。就全球而言,早期西方各国对于乡村生产经营模式,即“三生”中的生产,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研究经验,而一些东亚发达国家则对“生态”空前的重视,国民经济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对“生产”、“生活”、“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