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独居青年的智能情绪管理产品设计文献综述

 2022-03-09 09:03

面向独居青年的智能情绪管理产品设计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自由市场的快速发展,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主导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品尝到独居的自由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自由的苦果:孤独。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其中,与抑郁症的关联性最强。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独居青年远离孤独和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成为当下全社会需要重视起来的问题。本文简单论述了独居青年的负面情绪来源与情绪识别的方法。

关键词:独居青年;情绪识别;情感干预;个体化;人工智能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大批年轻人有机会前往大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2021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9200万人。根据民间机构调查显示,近8成90后有过独居经历,平均独居时常两年半,租房独居成90后主流。除了对自由的追逐,“单身”和“异地工作”也是他们不得不独居的重要因素[10]

在独居青年日益增长的今天,对他们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便愈发重要。其中,独居青年的孤独状况尤为突出。根据调查显示,90后的独居青年认为“夜深人静独处”(19.83%)、“身体不适”(18.23%),以及“下班回到家”(16.97%)是他们孤独感最强烈的三个时刻。长期以来,单独监禁被视为一种惩罚罪犯的刑罚,生理与心理上与社会的隔离给犯人的精神带来的不利影响已被大量研究所指出[6]。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缺乏人际接触带来的孤独体验。但是在巨型资本垄断的自由市场,个人工资减少、加班现象加剧、背负着大量消费贷、随时面临着被赶出出租屋的当代青年,在面临着旧有的社会福利制度解体、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独居极有可能给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他们带来更加强烈的孤独感,甚至会加剧个体与社会的隔离[1]

美国流行病学家贾维斯曾在美国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精神病学领域首次报告了人口中精神障碍的流行情况,指出相对于中上层人口,穷人、移民以及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更容易患上严重的精神障碍[2]。社会文化把财富看作个人成功的标志,导致人们渴望在经济上的成功胜过其他目标,然而现实却是阶级上升的通道被巨型资本牢牢把握,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级跃升的概率堪比中彩票。心怀壮志的大学生踏入社会,从自己体会到的挫折与网络舆论的耳濡目染,所产生的巨大反差,往往会导致年轻人采取消极措施来弥补这种反差造成的心理预期降低,例如降低目标预期,采取躺平策略以减少资本的压榨带来的疲倦感。同时,来自亲友的期望与上级主管的压力,往往会将工作中的压力带入生活中,在压力下年轻人仅剩的休息时间也无法缓解精神上的疲倦。压力水平与消极情绪有关。当个体长期处于压力环境时,可能对外界产生更为消极的评价和应对方式,进一步引发抑郁[11]。因此,对于独居青年的情绪识别与情绪干预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1.2 情绪的分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