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18 09:03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各大学者也对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进行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

1.1关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方面

熊思远(2003年)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行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举措开始受到农民的关注,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取得了喜人的业绩,这无疑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添上了有力的一笔,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更是意义重大。王黎明(2007年)认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城乡结构二元化等问题的必然趋势。刘昌同(2008年)提出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制度有序运行的基础,亦是养老保险各环节合理对接的关键,这一举措对于缩小社会不同层次居民之间的差异起到重要作用。卢海元(2009年)认为新农保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汪敏(2010年)认为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改变农民传统养老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等意义。康传坤(2014年)认为养老金收支失衡带来的问题将愈发严重,并且终将会危及到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乃至于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问题成为必要议题。陈超(2015年)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世界的热议问题,因为它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

1.2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影响因素方面

胡宏伟、蔡霞等(2009年)通过调研发现,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保险预期对农民参保意愿产生影响,年龄、家庭富裕程度、参加和意愿参加养老保险对农民缴费承受能力产生影响。张朝华(2010年)发现年龄因素影响农户参保,表现为越年轻的农民越愿意选择参加保险且投保档次也越高。耿永志(2011年)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发现土地性收入与农户总收入的关联度最好,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所以提高农民土地性收入、增加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能有效增强农民的参保缴费能力。穆怀中、闫琳琳(2012年)发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易吸引中低收入水平、中低学历程度、健康水平低、参保回报时间短的人群参保,而政策了解程度、参保手续便捷、经办人员服务态度等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有正向影响。康传坤(2014年)认为推迟退休年龄或提高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率会对消费、养老金收支、效用、产出等方面造成影响。

1.3关于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作用方面

米红(2007年)认为政府责任应该是多元的,包括立法、组织、监督、管理与服务等责任。刘福垣(2008年)将社会保障界定为社会公共物品,国家和个人都应承担一定责任,并提议将征收税收作为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张娇(2011年)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承担立法责任、财政责任和政策扶持责任。安琥森(2011年)肯定了政府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离不开政府力量。王荣珍(2011年)认为,政府的协调以及财政的支持是社会保障资金筹措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也有部分学者指出,要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单凭政府的一方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企业与群众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康传坤(2014年)认为如果政府想要增加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那么推迟退休年龄和提高社会统筹缴费率的方式都可以解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