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农业科研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2022-01-05 21:31:32

全文总字数:6190字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农业科研投资的相关研究

(1)农业科研投资的概念

关于农业科技投资的含义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的总投资(李强、刘冬梅,2011)[1],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研投资分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两大类,本文重点研究农业公共投资。国际上学者对于农业科研投资的属性展开了系列研究。以黄季焜(2000)[2]为代表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大风险等特点,因而农业技术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而Dalrymple(2008)[3]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从事的农业科研都有较强的公共产品特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有以Khanna [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农业科研属于混合物品。

(2)农业科研投资规模与结构的研究

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属性,科研投资供需调节市场失灵,往往需要政府干预,而公共农业科研的投资规模和配置结构历年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国内学者在有关农业方面的投资,普遍从农业生产本身的周期性长、季节性强和不确定性大等因素,农业科研投资回报的时滞性和风险性较大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应该作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力。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面对这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农户,新技术推广必然会降低农民的采纳积极性,因此建议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强度(黄季焜等,2000)[2]。但根据林毅夫等人(1996)[5]对中国农业科研投资总量进行国际标准核实的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公共科研投资不足的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在国内的农业科研投资分布上,也有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1986年以来,我国各个农区农业科研投资的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且各地区农业科研投资规模与地区农业经济地位紧密相关(蔡彦虹,2008)[6],同时,以Alston(1996) ,Pardey (1996)[7]为代表的国外发展经济学家则认为由于农业生产(农场)普遍比工业生产(企业)的规模小,政府应该扩大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

显然,农业科研投资的结构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研投资结构的区域分布和变动,既是科技产出分布的重要内容[8],也是直接反应科研创新体系的运行状态[9]。Shenggen Fan (1997)[10]从科研投资结构对中国农业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李放等(2002)[11]认为我国将科研资金主要向非农部门倾斜,造成农业部门的科研投资比重长期不足。黄季焜等人(2000)[12]进而对农业内部科研投资分配结构进行了论述,认为“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单位的财政拨款,首先考虑到种植业科研单位的经费保证,种植业科研经费的小量增加是以其他行业科研部门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减少为代价的”。而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明显的畜牧业和渔业投资则显著不足。周宁等学者对我国农业中不同行业科研机构投资发挥作用时滞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可以将种植业科研投资在种植业内部进行适当转移,加强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研投资”。此外还有学者对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中存在的非政府投资比例偏高、国家级科研机构经费偏低、投资被挪用等为进行了研究,Crescenzi (2007)等人也针对资金要素流动性对区域创新科研活动的集聚程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13]

(3)农业科研投资效益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