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分析文献综述

 2022-01-02 09:01

全文总字数:5719字

天水市秦州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国外学界普遍使用了扶贫方案( Poverty Reduction program)提法,总的来说,国外扶贫方案基本也是基于“四类贫困现象”展开。以英美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来援助贫闲群体,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二战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现已成为发达国家扶贫减贫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援助方案,社会救助项目等途径来减少贫困,如巴西的扶贫信息平台( Anti-Poverty Information Platform、印度的圣雄甘地国家农村就业保障法案( The Mahatma Gandhi National Rural Employment Guarantee Act),巴基斯坦的PPAF计划( Pakista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国际组织也在为消除贫困而努力,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世界银行( The World Bank)、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际人道责任伙伴组织(HAP- International)等等。我国学者王卓(2004)通过对国外扶贫减贫措施的常理,将国外扶贫模式分为三类:“发展极”模式(巴西、墨西哥、智利、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基斯坦等),“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印度、斯里兰卡),“社会保障方案”模式(欧美国家为代表)。此外,黄爱军等(2010)还专门介绍了美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的扶贫政策。

1、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oor tourism的概念。pt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它强调提高贫困人口在其中获取的净收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
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2、Caroline Ashley, Charlotte Boyd (2000)认为,旅游开发能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促进小商业经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3、Matthew. Walpole(2000)则认为,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外来资本占据了大部分旅游市场,旅游漏损问题严重,贫困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

4、泰勒( Taylor,2001)在对库克岛旅游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由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旅游替代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经济漏损逐步扩大,贫困人口并没有获得经济利益。
5、威尔金森( Wilkinson,1995)对贫困人口的参与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非正式部门的经营活动是社区居民主要的参与方式和获利方式,他还进一步分析了非正式部门成为穷人的主要参与方式的四大原因:不需要专门的技术、投资较少、作为副业不会影响其他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需要经过政府的允许或遵循政府的规章制度。

6、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智扶志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的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我国许多学者对精准扶贫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从调查不同地区的实际环境,对不同区域、甚至少数民族的精准扶贫措施均作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且可实施性程度相当大。尤其是关于贫困的原因以及扶贫制度的不足,学者们更是提出了开创性的的的看法,最终将精准扶贫更加科学的实施。

林毅夫(2004)通过研究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及就业状况发现,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农村贫困人口,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让贫困人口有能力去掌握这个机会。
胡平(2006)则认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扶贫开发机制、扶贫投入机制,以提高扶贫效率。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朱海俊(2007)认为,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新的制度设计。他建议“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建立农民自己的农村自治组织”。给农村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资源环境,这是农
村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保障。
康晓光(2008)从贫困成因的角度提出反制度性贫困、反区域性困和反阶层性贫困三种反贫困战略,这为中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赵军等(1997)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产生众多的民族问题,特殊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又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障碍。
马成良(1998)提出人口增长与资源占有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特殊的人口政策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导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人口素质落后于其他民族;而当地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利用率较低;两者矛盾成为导致贫困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涂妍(2001)认为投资需求与财力薄弱的矛盾异常尖锐。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当地薄弱的财政能力和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导致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