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扁叶甲药剂防治试验文献综述

 2022-06-23 20:20:39

核桃扁叶甲药剂防治试验

摘要:本文阐述了核桃扁叶甲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核桃扁叶甲的为害方式。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核桃扁叶甲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核桃扁叶甲、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

1.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1.1课题的来源

经济林病虫害防控

1.2选题意义

在2003年之前,核桃扁叶甲在我国分为3个亚种:黑胸亚种G.depressa thoracica Baly、淡足亚种G.depressa pallipes Chen和指名亚种G.depressa depressa Baly。2003年,葛斯琴[1]等人通过对核桃扁叶甲3个亚种的形态学的比较研究,并且结合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资料,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订正,将3个亚种提升为种,其中指名亚种提升为核桃扁叶甲G.depressa Baly。广泛分布于四川、江苏、甘肃、湖南、湖北、辽宁等核桃产区[2][5]。该虫主要为害核桃、核桃楸、枫杨[4][7],以幼虫、成虫为害叶片,致使果实数量减少,造成枝条或幼树死亡。危害核桃嫩叶仅留其主脉,似火烧[2][3]。近年来随着薄壳山核桃种植范围的不断扩大,该虫对薄壳山核桃的危害日益严重。

目前对于核桃叶甲的防治多采用化学防治的办法,因此本次实验选取2.5%溴氰菊制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辛硫磷、苦参碱、苦豆碱、乐果乳剂等农药(乐果乳剂为中等毒性药剂,近年来很少使用该药剂进行防治,因此不使用这种药剂),有效成分含量稀释,配成梯度浓度,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的降低核桃叶甲带来的危害损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