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不同种源优树子代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文献综述

 2022-06-13 23:04:15

杉木不同种源优树子代苗期性状的遗传和地理变异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杉科、杉属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可达2.5-3米,杆形通直,为我国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地区栽培最广、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用材树种。经过几个世代的选择,杉木的生长性状获得了明显的遗传增益,为适应高世代多目标育种策略,进一步充实杉木高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亟需从外部群体中引入新的优树。但不同树种天然分布区广泛程度、所占据分布区环境条件差异大小、各个分布区之间隔离程度均有差异,故而不同树种具有或复杂或规律的不同形式的地理变异模式。种源试验即是为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种源而将同一树种不同地理来源的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放置到相同条件下进行的造林对比试验。本研究以在四川、湖南、安徽和江西4个省份采集的当地起源杉木林分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以苗期的苗高、地径为目标性状,通过方差、变异系数、遗传力和相关性分析,阐明其在种源水平和家系水平上的变异,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揭示其与各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趋势面分析,结合拟合适合度检验,对苗期性状进行地理变异模式分析,以期为优良种源和个体选择提供参考,为种子区划和调拨准则制定提供依据。

1 林木种源试验和地理变异

1.1 种源试验

种源,是指从同一树种分布区范围内不同地点收集的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亦指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种源试验即是为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种源而将同一树种不同地理来源的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放置到相同条件下进行的造林对比试验,一般可分为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和局部分布区种源试验,在时间上又可分为短期苗圃试验和长期种源试验。种源试验是研究林木地理变异模式的主要途径,可为良种选择和种子调配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辅助林木育种区划分,是林木育种循环中重要的一项遗传测定工作。[1]

目前,在国内外的种源试验研究中,以育苗造林田间试验为主,试验规划一般可分为确定试验树种和试验类型、采种、苗期测定、造林试验四个阶段。[2-3]

1)确定试验树种和试验类型:不同树种的分布范围和生长周期长短均不同,直接影响了试验的采种范围和时间长短,同时,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选择适宜的试验类型(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局部分布区种源试验/短期苗圃种源试验/长期种源试验)。

2)采种:采种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种地的选择、采种林分和采种树的选择。采种地即是种子的地理来源,应具有全面性、代表性,且最好依据一定的地理指标(等温线、等雨线等)变化梯度来采种。采种林分和采种树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种子的质量优劣,亦应具有代表性,须选择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林分,且林分组成和结构相对一致,采种树的选择标准应统一,可统一用优树采种,亦可统一用中等水平的林木采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