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专家型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2-08-18 11:28:31

初中课堂专家型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

摘 要:本文笔者通过搜查资料和查阅文献,整理了提问概念的界定和专家型教师概念的界定,以及一些国内外提问行为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专家型教师、国内外课堂提问现状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 提问的溯源

国内外关于提问的探索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伟大思想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而并非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而并非教师一人举例。他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不要“满堂灌”,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启发,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1]]。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哲学家,由于他曾经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所以人们将“苏格拉底法”称为“产婆术”。他的这种方法强调问题是接生婆,他可以辅助新想法的诞生。类似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教师不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2]]。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国内外对提问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

  1.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活动,那到底什么是课堂提问呢?国外在课堂提问的研究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的较为全面的研究。

中国的提问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关于“提问”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认识,大概可以这样来划分:21世纪以前的教育教学论著都是把课堂提问从两个层面上来研究。第一个是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著的《教育学》把“提问”作为“谈话法”,尽管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谈话法”即是“提问”,但在他们论述运用谈话法师应遵循的要求中可以明确看出来。第二个是将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技术来进行研究。如张武升在《教学艺术论》中开出节“问答的艺术”来讨论提问的艺术性问题[[3]]。另一类观点是从句子是否能引起学生反应而不是句子是否包含问题这一角度考虑,认为教师提问是试图引出言语反应的任何叙述句。[[4]]

(三)课堂提问类型

课堂提问因其内容的不同或标准的不同可能会被分成不同类型的,早期的心理学家把课堂提问分成“开放与封闭(Branes,1969)”和“记忆与思考(Wragg)”两大系统[[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