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2022-08-16 18:13:59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综述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贯穿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但是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导致学习的效率降低。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需要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主要讲述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数学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已经融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比较严谨,涉及到许多的概念、定理等,如果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会让数学的教学变得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找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洞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

张文涛在《洞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提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许多的数学知识应该以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必须的数学,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是老师先给出数学问题,再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长期这样下来,学生成了解题工具。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多从生活中寻求数学教材,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问题。例如,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用具,学校的各种设施来找丰富的图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诸如铅笔是线段、书本的每张纸是长方形、黑板面是长方形等等。有了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就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了。

其次需要指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且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空间,然后帮助学生从中筛选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例如,教师给出如下情境:南京与北京之间的旅客列车,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查,提出尽可能多的数学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结果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比如:1、列车几点从南京发车?几点到北京?车速是多少?两地间铁路线长是多少?2、每节车厢规定载客多少人?实际载客多少人?在每个车站下车多少人?又上车多少人?3、列车在途中经过几个车站?有几种票价的车票?共需几种车票?以上这些问题都可看作是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具体化,或赋予一定载体,都可能成为可解的现实生活问题。如其中的问题3可以把它抽象成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一条线段有不重合的几个点,那么这几个点把线段分成几条线段?这就是“生活问题数学化”。

最后要指导学生会问,并且问得有实际意义。为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可以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围绕情境中问题展开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