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人均公园面积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1-17 22:40:30

全文总字数:3688字

新型城镇化对人均公园面积的影响

摘要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会上,“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第一次被写进了政治报告,在十九大报告会上,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然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江苏省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研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快速增长的内在影响机制,可为其他省份城市绿地规划和制定建设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基础。首先,从理论上阐述城镇化对人均公园绿地的影响,将城镇化分为人口,土地以及经济城镇化三方面的影响,其次,回顾江苏省城镇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历程,审视其发展现状,为后期考察奠定基础,再以江苏省为研究单位,研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与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结论:人口城镇化提供原始动力,土地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经济城镇化提供外部推动力。

关键词:城镇化 人均公园面积 计量分析

  1. 前言

研究背景

由18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可知,目前,中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有13.7平方米,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60msup2;的最佳人居环境标准。总体上中国仍然是一个缺少绿植且生态脆弱的国家。特别是城镇生态建设的滞后,城市生态承载力的不足,生态空间的缺乏,这都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城镇数目的增多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势必会收到影响。本次论文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因为城镇化进展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同,江苏省内不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差异较大,因此可以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希望借此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城镇化与城市卡迪发展的策略,为我国政府部门城市绿地规划起引导借鉴的作用;可以丰富优化城市绿地理论体系,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满足城镇生态需求,缓解城镇生态压力,并最终能够推进江苏生态文明的建设。另外通过研究江苏省城镇化对人均绿地面积的影响,量化各城镇化的发展分别如何促进人均绿地面积的增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为我国政府部门的绿地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的作用,促进人均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Mabogunje提出,城镇化的发展是由城市发展需求的拉动力和农村发展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实现的,表现为城市与乡村之间人口数量上的变化。Louis认为仅以人口规模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过于片面化,应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及人口异质性三个指标来衡量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Northam在 Urban Geography 一书中提出了诺色姆曲线,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趋势如同一条平缓的S型曲线,并依据诺色姆曲线规律,把城镇化进程分为了初级、加速和稳定阶段。有部分学者对城镇化与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