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循环叉排椭圆针形翅片散热器性能模拟研究文献综述

 2021-10-15 08: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背景意义1.1 CPU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微电子芯片的应用遍布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在当今世界它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每年进口芯片数量超过了1500亿美元,超过原油进口额。

芯片的发展趋势是提高集成度、减小芯片尺寸和增大其主频。

由于硅技术的高速发展,更高计算性能、更大计算量和更强图形处理能力的要求促使当今高度复杂、主频超过3GHz的CPU的产生[1]。

1971年intel公司生产的第一个芯片含有2300个晶体管[2],根据著名的Moore定律预测,电子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那么在2010年芯片上的晶体管数将会超过10亿,而如今的事实是2010年intel公司生产的Core i7处理器最少的晶体管数在10亿左右,2011年11月14日发布的Core i7 Extreme系列Core i7-3960X处理器晶体管数更是达到22.7亿个。

1.2 CPU损坏的原因   大幅度的提升芯片的主频和集成度对计算机的性能是有利的,但与此同时,芯片的功率和散热将会成为一项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提高芯片主频和集成度的同时,芯片功率与功率密度也会急剧增加,与Moore定律类似,CPU芯片的功率每36个月翻一番[3]。

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15年CPU将会和太阳一样热[2]。

有研究表明,CPU允许的工作温度是低于70℃,温度每增加2℃,CPU的可靠性就减少10%[4],包括CPU在内的单个电子元件的温度如果升高10℃,其可靠性则会减少50%,而CPU失效问题的55%都是由过热引起的[5]。

   根据电子学理论,过热所导致的电子迁移现象[6]是损坏CPU内部的芯片主要原因。

电子迁移是指电子流动所导致的金属原子迁移的现象,这将使得金属原子脱离金属表面四处流动,结果就导致金属表面上形成坑洞或土丘。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伤害,最终将会导致核心电路的短路或者断路,彻底毁坏CPU。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