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草成型燃料物理特性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10 08:03

芒草成型燃料物理特性实验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以芒草为原料,采用冷压成型技术,利用电子式压力试验机对试样进行压缩成型,制成芒草成型燃料。选取成型工艺参数(成型压力、含水率、粒径)作为因素变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安排试验,并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寻求最佳试验组合,确定最佳压缩成型工艺参数。

关键词:芒草,冷压成型技术,工艺参数(成型压力、含水率、粒径)。

1 前言

1.1芒草利用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欧美国家已展开多年生草本作物作为能源植物的研究和开发。1983,丹麦建立了首个芒草试验基地。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欧洲 JOULE 项目于1989年启动,在丹麦、德国、爱尔兰和英国开始研究奇岗的生物质潜力;到了1993年,在AIR项目的资助下,奇岗的田间试验 拓展到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南欧地区。1997年,在FAIR计划资助下启动了旨在全欧洲开发芒草杂交新品系、发展芒草育种技术和筛选不同基因型芒草的项目。在欧洲不同地区试验不同基因型芒草,结果表明希腊北部地区的芒草年产量最高,定植两年后即可达 44 t/hm2。1984年,美国的草本能源作物研究计划正式启动,由橡树岭国家实验 室主体负责管理研究并筛选非木本植物作为能源作物。经过5年的筛选,通过对 35 种草本(未含芒草)的评价,认为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 L.) 具有很大的潜力。后来,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表明,芒草产量优于柳枝稷,是更合适的能源作物。奇岗能在不施肥的情况下达到30t/hm2的产量,如果对芒草进行改良,在美国9.3%的农田上种植芒草便可以产出3.5times;1010加仑乙醇,可取代美国2008年汽油用量的20%,减少CO2排放30%。

在我国很早就开始利用芒草,最初主要是用于造纸,但把芒草作为能源植物进行研究则相对较晚,目前国内主要研究单位有: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以及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品种资源收集、抗逆品种筛选、杂交育种、边际土地高产示范栽培、基因组测序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采集了252份高抗逆(盐碱地为210份和干旱半干旱地区为 42份)芒草种质资源,构建了重离子辐射诱变的南荻突变体库并筛选高产抗逆的优质品种,克隆了多个调控南荻次生细胞壁形成相关的转录因子,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芒草种质资源圃,并培育出了芒和南荻的远缘杂交新品种,开发了新的叶绿体微卫星标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成功地将南荻引种到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为利用边际土地种植能源芒草开创了先河。此外,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正在开展我国特有品种南荻的基因组测序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芒草提供了分子基础[1]。

1.2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