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气模型的小量级InSAR干涉测量文献综述

 2022-01-09 05:01

全文总字数:4729字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过度开采,以及隧道、地铁等地下工程的建设导致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大面积的地表形变会对城市道路、桥梁、地下管线设施以及地上构筑物的安全运营带来影响,甚至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统计,我国已有100多个地区及城市发生地表沉降,其中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以及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尤为严重[1]。

长期以来,三角测量、水准测量[2]和全球定位系统测量[3]等传统方法在监测地表形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对形变监测高空间分辨率和准实时动态更新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测量方法在地表变形普查和地理国情监测方面的缺陷已日渐明显。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作为一种空基的对地观测技术,相比于传统测量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大、空间分辨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和可回溯等优点,已在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城市地表沉降、冰川漂移、山体滑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相似,InSAR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大气温度、湿度和气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均匀变化,会引起雷达信号传播路径的变化,即大气相位延迟。

大气相位延迟引起的形变量级可能与真实的变形量级相当,甚至超过真实的变形信号,造成对InSAR数据的错误判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