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海面的多尺度性对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1-10-27 10:10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地球上有70%的表面被水覆盖,其中的97%是海洋,而海洋是地球水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沿海区域的气候和降雨情况。

因此对海洋的关键特征(如风速,有效波高,海表面盐度和海表面温度等)进行有效观测一直是对地遥感的重要课题[1]。

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昼夜工作的能力,能穿透云层,不易受气象条件和日照水平的影响等优点,近几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针对海洋的探测手段显著增多。

国际上海洋观测卫星已经构建成了一个体系,尤其是日本,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其航天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运用海洋卫星观测的技术有了长远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针对海洋的观测的卫星主要有:Aquarius(美国/阿根廷、主被动、L波段)[2],SMOS(欧洲、被动、L波段)[3],AMSR-E(美国、被动、8波段)[4],WindSat(美国、被动、5波段)[5],QuickSat(美国、被动、Ku波段),ASCAT(欧洲、主动、C波段),HY-2(中国、主被动、Ku波段和C波段)[6],OceanSat(印度、主动、Ku波段)[1]等。

除此之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作为高分辨率主动探测手段也被广泛用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中国是世界大国拥有着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我国在海洋上的合法权益和领土完整变得日益重要和不可忽视[7]。

因此,对海洋的及时和有效的观测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增长,更是我国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的微波遥感方面近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8]。

2011年8月16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主要使命是检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