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震方法探测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结构文献综述

 2023-09-04 08:09

文献综述

引言郯城-庐江断裂带又简称郯庐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400km的岩石圈尺度的构造不均匀带,作为中国东部最大的巨型剪切活动断裂带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及复杂且强烈的构造变化[1,2],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岩浆活动、岩石圈形变、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勘探以及近代地震活动等问题的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因此郯庐断裂带一直以来受到了地学界的持续关注和研究。

一、研究背景郯庐断裂带横跨中国东部燕山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两大重要造山带以及松辽板块、华南板块、华北板块三个古板块构造单元,自1957年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大队通过航磁调查发现以来[3],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这近80年间大量的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对郯庐断裂带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浅部研究和深部研究两方面的成果,其中浅层研究主要通过GPS观测、浅层地震勘探、联合钻井、探槽开挖、遥感判读等途径,对浅地层及地貌的活动构造、地表形变及地质填图等进行研究,揭示断裂构造的地震复发性习性、滑动参数、古地震事件、错断地貌及几何形态等[4-9];而深部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及航磁异常调查、大地热流调查、深地震测深、宽频带地震台阵、地震层析成像等途径,对地壳结构、深部构造的分段性、断裂的切割深度、断裂的延伸形态、地震的活动性等进行研究,并通过地球物理学信号将差异展示出来,去分析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地震深部孕育环境、构造运动模式以及矿产勘探等[10-11]。

其中基于宽频带地震台阵的数据反演接收函数的方法是深部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远震波形的数据中包含了其在地球内部各界面发生的多次转换、反射和折射,接收函数由于极大地减弱了传播路径和震源影响,因而对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和物性特征较为敏感,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是接收函数的H-k方法[12]。

大型活断层往往都具有分段性,郯庐断裂也不例外。

早期李家灵等[13]经过系统的大比例填图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即潍坊~嘉山)划分为三个独立破裂段,从南到北分别是新沂~泗洪段,莒县~郯城段,安丘段。

根据卫星影像和地质特征,罗志立等[14]将郯庐断裂带(黑龙江边的肇兴县~长江北岸的广济县)从北到南分为肇兴~昌图段(北段),昌图~嘉山段(中段),嘉山~广济段(南段)。

而后张鹏等[15]根据地学断面、重力及航磁等地球物理资料由平面展布特征将郯庐断裂带(不涉及东北段)从北至南分为沈阳~渤海段(北段)、山东段(中段)和苏皖段(南段),各段的深部结构、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动力学特征都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了该断裂带各段及邻区上地幔、地壳结构的不均一性,这也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分段方法。

黄耘等[16]通过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研究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地壳速度结构时,表明该断裂带速度结构具有分段性,并认为这是不同构造板块之间的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