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中数字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01 10:03

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中数字农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数字化农业介绍

数字农业——1997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正式提出。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农业还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在农业的生产,流通,运营环节的融合和利用,实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品牌影响力,利用数组化手段拓展农产品的营销能力,降低市场运营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溢价能力,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式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1.1.2数字化农业发展历史

1990年,国家科技部推出“863”计划,支持计算机研究“农业智能应用系统”,包括“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在内的5个专家项目研究平台,研发了200多个实用专家系统,并在全国22个示范区应用。1998年“七五”期间,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随后,“数字农业”“数字城市”、“数字水利”等的探索与研究在中国全面展开。2003年国家“863”计划将“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列为重大科技专项进行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2013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在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了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对采集农业实时数据和物联网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2015年,随着大数据的战略地位提高,农业大数据也成为新焦点,年底,《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国家为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应用指明了方向、重难点。2017年,农业部正式设立“数字农业”专项,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化进程发展。随着政府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与引导,中国企业在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动植物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农业问题远程诊断、嵌入式手持农业信息技术产品、温室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农业宏观监测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上,都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通过不同类型地区应用示范,初步形成了中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和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促进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19年4月20日,《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在2019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33%,其中,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到18.6%。中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虽然快速起步,但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报告从不同的行业分析,中国农作物种植数字化水平为16.2%,设施栽培信息化水平为27.2%,畜禽养殖信息化水平为19.3%,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为15.3%。这些数字技术包括生产环境监测、体征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精准诊断及防控等方面,被率先应用在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

1.1.3数字化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我国在对数字农业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的设备中,为农闲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外部设备基础,并且就当前来看,我国已经逐步搭建起了农业的数字化体系,能够实现数字遥控灌溉、数字遥控农药喷洒等功能,推动了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的探索。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养殖业企业也开始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升级探索,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养殖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范式,通过发挥互联网企业的智能技术优势,结合养殖发展需求,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精准养殖数据分析,并围绕分析结果进行饲料的智能投放,不仅节俭了人力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养殖作业的效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