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农行信阳分行为例文献综述

 2022-02-27 22:08:51

商业银行金融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农行南京分行为例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贫困是一个存在已久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的减贫事业将持续推进。国外的很多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方面研究贫困相关的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的“Anti-Poverty”相关研究对于我国精准扶贫理念的实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贫困的概念

国外学者很早就提出了贫困的概念, 恩格斯将贫困问题视作社会历史问题,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学问题、政治学问题以及哲学问题,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引发的社会分配不公,因此消除贫困就要消除私有制。英国著名学者Rowntree认为初级贫困指的是人们所能获得的全部收入不能满足维持其生活所必需的最低开支,次级贫困指的是人们所有的收入在没有浪费的情况下刚好可以满足生活的必要开支,并将贫困线定义为维持生活的最低支出,这为后续学者研究贫困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avallion认为绝对贫困不仅仅是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还包括基于整个贫困比较领域而产生的更高的生活需要。在后续学者的研究中,学者Townsend(1979)提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认为相对贫困是一个客观现象,具有连续性、主观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不应该以一条贫困线一刀切,不同的地区应设立相对的贫困线。1990年世界银行就“贫困”的定义补充了健康状况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并将贫困线作为国际间贫困比较的重要尺度。

(2)金融扶贫的含义

国外的学者对于金融扶贫的研究要早于国内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陆续有学者开始关注农村金融以及穷人信贷可获得问题。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金融对于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经济的增长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的程度。Adams在1998年通过对美国金融扶贫情况进行研究,提出金融市场往往比政府约束更加公平有效率,拓宽农村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信贷规模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贫困治理。美国经济学家Stiglitz(2002)指出农民与农村金融联系密切,通过优化金融服务,提供更多样化金融产品,满足农民金融需求,可以改善贫困。Adams H.Jr.Richard(2003)基于大量数据研究得出经济增长是减贫是重要方式之一,在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之间存在一种很强的统计关系。Hulme David(1992)认为在贫困地区通过给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可以减少贫困现象,有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Banerjee(2010)的集约以及广义资源的配置理论认为经济资源错误的配置会降低生产效率,引起社会供求失衡,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扭曲,从而导致贫困者生活条件下降,贫困加剧,这个理论给金融精准扶贫在实践中带来启发。Beck(2007)通过研究发现在金融发展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会相应的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这个发现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贫民的重要性,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减贫效应。

(3)金融扶贫的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