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及启示——以华为公司为例文献综述

 2022-08-17 10:15:01

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研究,以及对华为在股权激励方面成功的案例分析,总结和归纳了相关文献对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现状、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和典型的案例分析,最后总结出学者们对我国尚未成熟的民营企业股权激励之路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华为

一、文献综述

(一)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

总的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之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姜帅(2019)指出我国现代企业的股权激励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当时山西票号的“顶身股”之后便经历了起步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2005年12月)、规范发展(2006年1月到2016年6月)和改革完善阶段(2016年7月至今)。龙亦交等(2018)指出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目前存在着股权激励政策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股权激励效果逐渐明显的现状和股权激励模式较为单一、内部治理环境混乱、人才流失严重、股权激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此外,王文杰(2018)认为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存在着对股权激励实现目标不明确、高级经理人认识上存在偏差、我国资本市场效率不高、民营企业缺乏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机制、和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这一研究主要是政策方面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完善管权激励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周志强等(2019)对民营企业家进行了分类,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内部的企业家往往可分为三类:创业企业家、家族企业家和职业企业家。而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实行相对落后的家族制管理,激励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企业更深层次的发展。魏玉斐(2017)指出我国民营企业约90%以上的创立资金大多来自创业个体,家庭和创始合伙人。这也导致了多数民营企业对股权激励实施的根本目的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此,王彦林等(2017)也有提到,并指出由于这种家族企业模式,与之对应的则是控制权的一元化,这同样也不利于企业的深层发展。

另外,黄艳华(2018)提出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使民营企业高管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起到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强公司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但很多民营企业并不具有长远的目光,股权发放方式、期限等都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反而使激励作用受限。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