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层次和空间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2022-03-14 20:21:31

《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层次和空间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同年九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初步形成,同时也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范围覆盖9省2市。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专题研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并发表重要讲话,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长江经济带包含11个省市,占有全国42.77%的人口和43.22%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和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但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为区域内制造业转移以及形成层次分明的制造业分工格局创造了良好条件[1],因此了解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更好发展,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政策制定都具有较大的导向意义。

2.国内相关文献

2.1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文献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区域产业协调出发,章屹祯、曹卫东(2020)指出长江经济带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空间转移特征[2],王珍珍(2017)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得出各个地区出现转折点的时间前后不一,但最终都会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靠拢[3]。杨丞娟(2020)指出2014-2019年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成果聚焦产业内部的协同发展、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4]二、从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布局出发,如陈雁云等指出各产业集聚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效果差异较大[5],陈磊、胡立君、何芳(2021)研究得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彭智敏,冷成英(2015)指出,下游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在逐步减弱,而中上游地区出现了分化现象[7],侯立军指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存在产业布局规划严重滞后、产业布局各自为政等问题[8]

2.2制造业发展层次文献综述

关于制造业发展层次的研究,姚瑶、钱学敏(2009)运用区位商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层次和空间差异[9],孙畅等采用区位商法对重庆市优势产业进行了分析[10]。李爱清(2016)通过区位商和地理集中指数分析得到,长江经济带11省市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并且产业的平均集中程度不断提高[11]。但是我国学者王今(2005)认为区位商可以通过区位商系数来判断某一个区域是否存在产业地理集中现象,但是无法识别产业地理集中的数目、组成、以及内部关联性[12]。张翠翠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三角洲地区制造业水平进行分析并进行层次分类[13]。蒋文明(200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制造业29个子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