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文献综述

 2021-09-25 08:09

毕业论文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是我国在制造业中占有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劳动力成本逐年呈上升趋势,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颇为显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业在面临优势被削弱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成为一个值得被关注和深刻探讨的问题。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时代走向消亡。据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2009)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预测结果: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只能维持35年。辛永荣(2013)、聂彩仁(2009)等人认为,中国长期以来享受的人口红利出现了不断减弱的趋势。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制造业一直赖以发展的劳动成本优势起到了很重的削弱作用。(王玲2013)指出:据研究显示,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在2008年到2012年4年间呈逐年递增态势,2008年我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同比增长13%,农民工工资上涨14.9%。国家统计局农民工检测调査报告显示,到2012年农民工工资已超过2000元达到2290元,农民工实际工资增长率自2009年起超过了10%。城镇职工的工资在21世纪以来便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许召元,胡翠2014)。王芬(2014)引用U.S.BureauofLaborStatistics的2002~2009年制造业单位小时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率图证明了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情况。但是,劳动力成本虽然逐年上升,钱伟荣、李津(2012)通过调查制图分析却得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劳动者工资远远低于美、日、德等国。与周边国家相比也明显低于韩国和俄罗斯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但略高于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带动劳动力需求不断上涨。张家明(2008)研究称,我国当前的国情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当现代经济部门的扩大把农业中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时,如果前者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工资则必然上涨。其次,当前整个物价水平快速上升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再者,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程萍,旦成荣(2012)认为,通货膨胀是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直接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行业利润的不平衡。李晓华(2013)研究表明,能源短缺、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劳工荒的出现、政府对土地管理规范化、环境保护的加强、国际贸易环境日益严峻等因素使成本大幅度上涨。王贝玲(2013)等人还提出,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方面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提高居民收入、保障人民收入的法律法规逐渐出台。这些促进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劳动力的成本。

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优势取得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考验。Shapiro,C.andStiblitz(2009)说,制造业中核心产业是装备制造业,但中国装备制造业严重落后,产品中很多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原创性少,技术创新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并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一方面,佟曈、王威(2012)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上指出,长远的来看,企业的资本构成是会发生变化和转移的,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会对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革,这对企业来说未尝不是有利的。林金霞(2013)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分析了我国各领域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证明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劳动力报酬年均增长均超过了10%。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仅没有削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反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饶燕(2014)深入研究了劳动率与劳动力成本的关系,研究指出,1995年以后,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下降,对制造业来说并不会影响其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此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给制造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劳动生产率的上涨幅度没能超过工资上涨幅度,劳动力成本会上升,从而减弱产业竞争力(胡翠,2014)。魏满霞(2010)分析总结:劳动力成本上升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其不但带动了物价上涨,而且影响了外商对华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从而影响劳动力就业。胡绪华(2012)总结称,国内制造业可能面临空心化危机,由于企业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可能把企业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重新回乡,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贺聪(2009)还特别强调:浙江,广东的中小企业一直以来凭借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发展起来,劳动生产率低于其他沿海城市。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其劳动生产率难以跟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正面临着艰难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在经历这场风雨时,需要拿出积极的应对策略方能见到彩虹。国内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从国家层面分析: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保障再次分配的公平(宋丽萍2012)。我国制造业应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徐思嘉2004)。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制造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春燕,李芳华2004)。需要公正公平的财政税收制度(吴静,2003)。同时,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佟曈2012)。最重要的是,国家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社会秩序(董玉魁,2004)。陈文科(2013)提议: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提高引进外资质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但是(曲玥,都阳2014)需要补充的是,只有使企业具有灵活的、积极的顺应价格信号的调整机制,劳动力成本等价格信号的变化,才能使企业进行技术活动的创新,并在宏观层面上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企业层面,首先企业需强化管理水平,挑选企业管理和文化的创新性人才,这样既可以减少管理人员,又能提高管理效率。其次,科学招聘,现如今企业招聘多半会外包,外包招聘其实很难抓住本企业核心理念,容易招到不对口人才。同时曲玥(2014)指出,政府在面对此情况时也需要作出政策调整,维持劳动力成本稳定增长,避免激增。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应给予免税减税的优惠。张家明(2008)在分析时得出如下结论: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实力较强的企业抓住机会并购,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他和李辉(2007)都认为,转移生产地点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刘娟(2005)则表示产业布局合理化,避免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创新企业管理政策对制造业的管理或者出口起到关键作用(胡绪华2012)。竺印(2010)引用富士康和苹果公司的案例分析总结:企业可以内迁生产基地,调整产业布局;用机器人取代人工,优化产业结构;重议客户契约,争取产业链话语权;外包宿舍管理权,集中产业优势。当然了,MichaelE.Porter(1991)强调:应从思想上认清劳动成本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明确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是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必然,只有在比较优势之上的取决于制度、知识、人力资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更高层次的要素所产生的竞争才能使竞争力增强。

通过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研究分析,各学者都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而上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大多从产业和公司层面大而空地提出了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个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劳动力这个群体,他们价值上升的同时,隐藏的是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国家应该重视劳动力,给予政策保护,加强对其的教育,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与劳动力素质成正比,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乃至各行各业。单纯地从产业或公司的角度,强调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分析调整的度,我国本是一个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家,如果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就茫然地调整其结构,那么结果就是导致劳动力从城市重新流向农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滞余,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短缺,长此以往,对我国的制造业只会起到消极作用。大多数研究目前都停留在宏观层面,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有必要从微观层面引入更多的模型来分析两者的关系,更具说服力地提出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辛永荣.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研究[N].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6-10.

[2]聂彩仁.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企业的发展道路选择[N].改革与战略,2009,25(6):161-16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