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提升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12 21:00:39

1.2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学者的对服务贸易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素和提升竞争力的措施。Lederman(2003)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以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以资源要素的充裕程度、产业内贸易的密集度、以及出口的密集度作为自变量,探究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影响。[1] Julia Woerz(2008)通过对奥地利一国的整体服务贸易研究,得出人力资本是服务结构的影响因素之一,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是优化服务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2] H.Ahn&S.Lee(2007)把目光投向亚洲的中国、韩国和发达国家日本,经过研究,他认为这三个国家要想令本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需要在国家开放程度和产业间竞争上做文章。[3] Amiti 和 Koning(2007)认为应重视服务贸易进出口过程中的各种中间服务,才能够提高相关服务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4]

1.2.2国内研究概述

1.2.2.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政治局面、经济形势稳定之后,我国服务贸易加快了前进的步伐。1982年进出口总额仅为47亿美元, 2016年增至6616亿美元,34年间翻了7番多,居世界第二,总体规模很大,称得上是服务贸易大国。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继续发展,全年服务贸易总额接近7000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同比增长了5.1%,其中出口2280.9亿美元,同比增长8.9%,进口额467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在此之前的七年出口额增速一直低于进口额增速。[5]骆健明(2017)指出,我国有关服务方面的贸易规模扩大速度很快,出口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世界排名迅速提升至第二。但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出现了逆差。从比较分析中得出,虽然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但总体质量和服务产品品质并不高,在世界贸易所占比重非常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6]

李钢、李俊(2015)表明,我国占有优势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型行业,而对高级生产要素要求较高的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以及与货物贸易关联度较高的服务业均呈现比较劣势,这是当前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反映。[7]我国服务业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极为有限,王菲(2017)指出服务贸易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缺乏人才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8] 洪世勤(2012)全面研究了亚洲几个国家服务贸易的行业竞争力以及人力资本和技术为主要禀赋的服务业发展情况,结论是中国在高层次的服务贸易上相对其他国家有仍有一定差距。 [9] 唐宜红等(2013)在对传统的引力模型改善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1982-2009的数据,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大部分依然是依靠我国的地理位置、土地矿产、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和适龄廉价的劳动力,而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的服务贸易无能为力。[10]中国学者成祖松(2014)研究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如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的传统服务业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的竞争力提升较快,本来优势就不明显的一些传统服务业热度降低,呈现劣势。专利发明和使用以及影像产品服务贸易几个现代化服务行业比较劣势更为明显。 [11]

学者许志瑜等(2018)对中美等八国的RCA指数进行了精确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占有一定国际份额,但获取的利润较低。[12]万红先(2016)将中美英法等8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评分排序,结果表明:美国排名第1,而法、英、德、意、日等5个国家综合得分均大于中国,中国排名第7,可知中国与其他6个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13] 学者宋晓东(2016)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在我国服务贸易各行业中,一些发展历史较久、行业内部体系较为成熟、市场比较稳定的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如运输),其中建筑服务国际竞争力极强;专利的发明和出售、现代通讯和电信和金融服务的竞争力指数较低。[14]

1.2.2.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