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2021-12-06 08:12

制造业服务化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及“互联网 ”、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变、产品空间利润减少,加之资源环境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制造业提出了挑战,制造业发展亟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而制造业服务化为当今制造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之一的服务化,也给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 充分认识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制造业服务化最早是由外国学者提出的,在探讨制造业服务化时主要使用三个词汇:一是servitization,由Vandermerwe 和 Rada( 1988)[[1]]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有形产品或有形产品及其售后服务的运营模式向提供“产品 服务”包的运营模式的转变过程。这个完整产品服务包包括:服务、自助服务、产品、支持活动和相关知识。二是servicizing,由White和Feng[[2]](1999)提出,指出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 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三是tertiarization,由Szalavetz[[3]](2003)提出,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 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这些内部服务不仅包括物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后勤、扩展训练、岗前培训以及价值链管理,还包括组织开发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法律及金融服务。二是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物品- 服务包不仅包括维护和修理, 还包括购买融资、运输、安装、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作为产出无形成分的服务, 提高了物品的价值和销量。

国内研究学者在外国学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相关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其中郭跃进[[4]](1999)最早提出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趋势,然后何哲、孙林岩、贺竹磬[[5]](2008)指明服务型制造业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新兴制造模式,即通过产品和服务发生融合来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产生高度的协同效果。

2.2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现状

许立帆[[6]](2014)利用1997年及其后的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上市公司年报为主要依据,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现状。由于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在之前都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不断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所以无法直观地看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整体从1997年来是否有提高或降低,但是它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服务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在10%上下,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但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与我国要求的制造业发展相符合。

黄群慧与霍景东[[7]](2013)综合引用上市公司数据、问卷调查和单个企业数据这些相关文献资料来反映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也得出总体上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制造业服务产出落后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或地区的结论。但欣慰的是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对服务化转型并不是毫无认识,服务导入比例几乎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在作者搜集的80个有效样本中,有64家企业开展了至少一项制造业服务活动,占总数的 80% 。据欧洲制造业调查结果显示,欧洲制造业中至少提供一项服务的企业比重超过80%,瑞士接近90%,德国为88%,我国与这些国家的水平还是接近的,并且我国制造业在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业务的利润率上也是与发达国家差不多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