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鳞类蜥蜴活动体温与繁殖模式的关系文献综述

 2022-08-17 09:08

有鳞类动物的繁殖模式演变

——卵生到胎生的进化

摘要:据推测,胎生动物在有鳞类中进化了115次,在脊椎动物中只有约140种起源,并且显然与寒冷的气候和其他因素(例如体型)有关。显然,胎生是由卵生通过保留卵子在母体内发育进化而来的,在有鳞类爬行动物中,胎生的形成与较低的环境温度和体温有关,但与雌性体重无关。结果表明,有鳞类爬行动物的胎生模式会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而频繁变化。

关键词:有鳞类蜥蜴;繁殖模式进化;

一、文献综述

1. 胎生的进化优势

低能量需求和行为调温是陆生变温动物生活史特征进化历程中产生的两种主要结果。处于繁殖阶段的母体可以通过将卵保留在子宫中萌发,控制孵化温度和后代的表型特征,导致了寒冷气候的爬行动物类群中出现卵生和胎生的多次进化事件。陆地环境温度的时空异质性,促使了巢穴选择和胚胎反应方面出现更为灵活的做法(温度决定性别)。爬行动物的生命史特征与恒温动物不同,如产个体小数量多的后代,并且繁殖频率低,都反映出不受体型和能量储存的限制。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现生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在其体温调节机制。哺乳动物和鸟类等恒温动物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维持相对较高和恒定的体温,但是作为变温动物的爬行动物,主要利用热环境的异质性来调节体温,使其花费更低的能量以达到更高的体温,如晒背等行为(Pough 1980)。因此它有更多的能量可以利用和消耗在体内的胚胎上,从而保证胚胎的存活率和质量。雌性繁殖后代时不仅能调节自己的体温,而且还能调节发育中的后代的体温,这对爬行动物的历史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Huey 1982)。

2. 研究进展

很多研究发现,在高海拔区域的爬行动物大部分以胎生繁殖模式为主,学者认为卵胎生进化与高海拔或高纬度的冷气候相关,即冷气候假说(Gadow 1910)。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并不是促使卵胎生进化发生的必要条件。生活史理论认为卵胎生是一种繁殖利益大于繁殖代价的成功繁殖对策。后来的研究认为卵胎生是繁殖代价和利益的选择压力作用的结果,提出预见性假说(Tinkle and Gibbons 1977),认为环境温度的不可预见性是导致卵胎生进化的重要原因。随后提出的母体操纵假说或表型可塑性假说则认为母体通过体温调节为胚胎发育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Shine 1995),从而优化后代表型,增强后代适合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